粵港澳三地正加緊推進大灣區合作發展,包括進一步推動三地科技創新合作,希望通過統籌利用全球科技創新資源,優化跨區域合作創新發展模式,以打造大灣區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可以預期,三地將陸續推出更多相關便利措施和合作機制。香港的科技及服務業者大可借助這發展機會,配合香港在資訊和資金自由流通等固有優勢,尋求與大灣區技術夥伴進一步合作,並利用香港商貿平台,更好滿足區內夥伴對國際科技資源、知識產權、金融及其他專業服務的需求。
邁向高技術業務發展
大灣區企業正積極轉型升級,希望從事更高技術或價值業務,以應對外部環境轉變帶來的挑戰。事實上,企業除了面對內地生產成本上漲、勞動力不足以至國際市場增長放緩等問題,亦受到部分外國市場針對中國貨品實施各種關稅或非關稅貿易壁壘困擾,對區內的生產和採購活動造成影響。不少廠商亦已採取各種應對策略,包括把部分生產或採購活動分散至其他較低成本地區,或從本業出發增強科技研發、產品設計能力,提升競爭力以應對日益嚴峻的挑戰。
事實上,廣東省的工業增長率已由多年前雙位數字逐步回落至2017年的7.2%,但整體產業規模仍保持穩定擴張步伐。特別是經營表現較佳企業,不少通過投資自動化廠房以提升生產能力及品質管理,並且重整供應鏈布局、優化業務營運。而且,越來越多企業採用科技創新策略,通過加大科技研發力度以發展較高增值業務,希望提高業務收益和競爭優勢。在這背景下,高技術製造業佔廣東省整體工業比例已由2000年約20%,穩定增加至2017年29%水平。
廣東省工業的稅前平均利潤率,近年逐步由2000年約8%上升至2016年約10%水平,轉型升級努力漸見成效。不過,雖然高技術製造業的利潤率亦同步上升,但卻稍低於整體工業水平,2011-2016年間大約維持在8%-9%水平[1]。究其原因,一方面與科技相關產業的市場競爭其實十分激烈,與傳統製造業不惶多讓,而且部分企業只是從事貼牌生產,或集中加工和組裝等較低增值工序,在整體科技業中處於產業鏈較低端位置,業務增值和利潤空間有限,相對遜色於產業鏈上游的科技研發和產品設計,以及下游的推廣及分銷活動。
另一方面,廣東省工業活動擴張亦促進對外貿易發展。2017年全省進出口總額達6.8萬億元人民幣(約1萬億美元),佔內地進出口總額24.5%(出口27.5%;進口20.8%)[2],而高新技術產品佔出口比例,亦由2000年不足20%上升至2016年36%;至於進口方面,高新技術產品佔比更上升至超過50%水平。若細看有關數字,不難發現約九成高新技術進出口產品均屬計算機(電腦)、通訊及其他電子類產品,可是,出口多屬製成品或半製成品,而進口的則較多屬於電子零部件等生產物料。這其實反映珠三角是全球眾多電腦、通訊及消費電子等終端產品的重要生產基地,並且與亞洲及其他海外電子產業擁有密切的供應鏈關係,業內貿易(intra-industry trade)頻繁,但有關製成品生產亦相當倚賴進口各類晶片組、半導體產品等關鍵零部件,不少企業所賺取的生產或組裝費用其實有限,直接壓縮他們的利潤空間。
資料來源:廣東統計年鑒
推進科技研發活動
有鑑於此,不少位處大灣區以至其他廣東地區企業,紛紛把技術創新定位為轉型升級的主要發展策略,希望沿價值曲線向上從事更多高價值業務。事實上,廣東省的技術研發活動近年快速上升,2016年全省的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內部支出達2,035億元人民幣,佔全國總額13%而名列首位;而廣東省R&D佔GDP比例達2.56%,高於全國平均2.11%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廣東的R&D活動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區/大灣區9市進行,特別是當中的深圳、廣州、佛山及東莞更是區內主要的R&D活動基地,2016年這4個城市的R&D經費支出已佔去全省82%,有關科研實力不容小覷。
各地區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內部支出(2016年)
億元人民幣 | 佔全國比例 | |
---|---|---|
全國:其中 | 15,677 | 100.0% |
廣東 | 2,035 | 13.0% |
江蘇 | 2,027 | 12.9% |
山東 | 1,566 | 10.0% |
北京 | 1,485 | 9.5% |
浙江 | 1,131 | 7.2% |
上海 | 1,049 | 6.7% |
資料來源:廣東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
資料來源:廣東統計年鑒
但上文也提到,廣東整體的科技業務利潤空間相對有限。例如在可反映部分科研成果的知識產權方面,近年源自廣東省的專利申請受理及批准/授權數量不斷上升,2016年廣東的專利申請受理量佔全國15.3%而名列第二位(僅次於江蘇省的15.5%),以數量而言表現強勁,亦反映有關業者越來越重視維護知識產權以保障其科研成果的權益。
但必須注意的是,這些專利申請主要以實用新型及外觀設計專利為主,大部分其實涉及生產工藝和產品外觀設計等製造業務,至於與前端技術研發有密切關係的發明專利申請數量,只佔整體專利申請量三成,若以批准/授權數量計算,更只佔全省專利數量約15%左右。以另一角度分析,2016年每千名研究員當中[3],廣東獲授予的本地發明專利數目約為74.9件,略低於全國平均77.9件水平,但日本及韓國的數目約達184件,而美國則有大約114件,至於歐洲的德國及法國處於較低水平,大約只有45件左右[4]。
綜觀有關數字,廣東省的科研活動較多聚焦生產製造業務,至於能取得較高價值的前端研發方面,其成果效益與全國平均水平相若,但相對美、日等先進國家表現較為遜色,均直接影響有關業者發展高技術產業的表現。
資料來源:廣東統計年鑒
為加強省內科技產業發展,廣東省在去年底發布《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規劃》,最終目標是希望到2050年全面建成一條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走廊,有力支撐廣東省領先全球創新型地區,並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全球領先的科技創新中心。有關規劃範圍由北面廣州/佛山交界,經廣州主城區、東莞松山湖、深圳主城區,南至深圳大鵬新區,沿廣深高速、廣深沿江高速、珠三環高速東段、穗莞深城際、廣九鐵路等交通要道所形成的創新要素集聚區域,長度約180公里,而近期的規劃目標包括:
- .到2020年:主要創新指標達到或超過創新型國家(地區)水平,全社會R&D投入在GDP佔比超過3.5%;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超過45%,若干重點產業進入全球價值鏈中高端,以支撐廣東省打造全國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等。
- .到2030年:打造中國「矽谷」成為與美國矽谷、波士頓地區相媲美的全球創新高地,全社會R&D投入在GDP佔比超過4%,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超過60%,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成世界一流創新型灣區等。
2018年8月,廣東省又發布《關於強化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15點意見以優化創新創業生態環境,包括:
- .創建珠三角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加強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合作及成果轉移轉化,鼓勵與港澳聯合共建國家級科技成果孵化基地、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等成果轉化平台。
- .建設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營中心,推動知識產權與產業融合發展。
- .推進高校、科研院所創新創業資源共享,加強與港澳的科技合作,共同實施粵港澳大灣區核心技術基礎研究攻關計劃等。
- .開展投貸聯動等融資服務模式創新,支持銀行機構探索投貸聯動業務等。
- .打造國際風投創投中心,引導創業投資更多向創業企業起步成長前段延伸。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發展方向皆強調要集聚海內外人才,利用國內外先進科技成果,通過促進知識產權交易等,及利用國際風險投資、創投等資源,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構建多層次創新平台,完善、壯大實驗室體系和新型研發機構,並且要完善粵港澳科技合作機制,希望達到在廣東省、大灣區內營造國際一流創新生態、構建國際科技創新合作體系等目的。顯而易見,香港無論在國際科技資源、人才和相關服務體系方面,均可切合有關規劃和發展需要。
香港推進大灣區科技業發展
香港是亞洲區內重要的商貿平台及科技交易中心,除了匯聚本地及海外技術集群從事科技創新活動,相關業者及服務商亦同時滿足區內企業在發展科技業務方面的服務需求。值得注意的是,香港最近與內地簽訂了《內地與香港關於加強創新科技合作的安排》和《科學技術部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局關於開展聯合資助研發項目的協議》,將作為未來數年內地與香港推動創新科技合作的行動指南,主要在科研、平台與基地建設、人才培養、成果轉移轉化及培育創科產業、融入國家發展戰略、營造創科氛圍六個範疇加強合作,並且定下有關計劃的資助和運作模式框架[5],可為香港與內地不同科研單位加強合作提供重要支持。
2018年8月由韓正副總理出任組長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在北京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確定了中央支持在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事實上,香港正全力參與有關建設,其中例子包括香港近兩年已投入約780億港元推行各項創科措施、推進落馬洲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的園區發展和早期營運,及在香港科學園建設兩個世界級科技創新平台,分別專注於醫療科技,以及人工智能及機械人技術等[6]。
所以,香港在推動大灣區科技業發展方面可扮演積極角色。例如在國際合作方面,部分廣東企業正加緊開發物聯網應用、大數據分析、新一代通訊、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等技術的標準解決方案,但有關業者在部分領域缺乏用者經驗,使其科研活動及技術應用受到制約;而香港業者熟悉外國先進科技發展,且善於利用國際通用標準及技術框架,提供技術及管理系統應用和解決方案,並可協助有關項目進行商業化,可切合大灣區業者對相關技術需求。
特別在利用國際科技資源方面,香港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遵循國際法律慣例,在世界各地享有良好聲譽,香港業界一向高度重視及尊重商業秘密、設計及技術資料等知識產權。而且,香港與內地已達成多項相互認可和執行仲裁及民商事案件判決的安排,外商可以利用香港的司法制度,執行仲裁裁決/法院判決,保護其在香港及內地的知識產權,是外國科技業者信賴的科技交易平台。而香港又提供廣泛的知識產權管理、維護和審核等專業服務,可促進內地與海外科技企業進行各類技術合作。
香港貿發局研究部在華南地區進行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7],內地企業在「走出去」拓展「一帶一路」和其他國際業務方面需要各種專業服務支援,除了希望獲得市場營銷策略服務、參加海外市場推廣活動外,不少亦希望尋找產品開發及設計服務。而且,除了在內地尋找各種支援,最多華南企業(50%)希望來香港尋找相關專業服務,可見香港是內地企業「走出去」發展國際業務的首選服務平台。
資料來源:香港貿發局調查(詳情請參考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報告:「中國企業發掘「一帶一路」商機:華南地區問卷調查結果」)
毋容置疑,香港擁有資訊及資金自由流通等固有優勢,以及廣泛的國際市場網絡,加上香港作為區內的國際金融中心,可為有關技術合作項目提供所需的貸款及融資服務,幫助相關企業取得具成本效益資金、降低融資成本。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逐步落實推進發展,預期三地政府將進一步加強合作,在具體業務操作層面為有關業者提供更多便利,以提升大灣區內的科技合作內容。而不斷提升的交通運輸網絡,又有助相關的人才、科技資源在區內流通。所以,香港業者應密切留意有關發展,以便快人一步發掘區內的科技合作機遇。
[1] 利潤率以稅前利潤與主營業務收入比例計算。資料來源:廣東統計年鑒
[2] 資料來源:廣東省統計局
[3] 千名研究員 = 一千名全時間當量(full-time equivalent)的研究員
[4] (i) 法國及美國數字為估算數字;(ii) 有關數字基於多個數據庫資料計算:包括中國科技統計年鑒;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WIPO數據庫
[5] 香港與內地於2018年9月20日簽訂了有關安排/協議。更多詳情,請參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網:https://www.news.gov.hk/chi/2018/09/20180920/20180920_150442_108.html
[6] 更多詳情,請參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有關網頁: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809/20/P2018092000978p.htm 及 https://www.itb.gov.hk/zh-cn/publications/InnovationHK.pdf
[7] 更多詳情,請參閱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報告:「中國企業發掘「一帶一路」商機:華南地區問卷調查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