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達:袁木是怎樣煉成的?

2018-12-24
李伯達
香港媒體主筆協會會員、福山智庫研究員
 
AAA

yuen1.jpg

網上圖片

「以文報國字字嘔心瀝血句句忠誠擔當終身著書立說風骨長存」「不忘初心天天埋頭苦幹年年拼搏進取一生任勞任怨鞠躬盡瘁」……2018年12月23日上午,京城氣溫驟降,八寶山革命公墓哀樂奏響,三百多人為91歲的袁木送行。靈堂輓聯頗為囉嗦,「風骨長存」四個字註定備受爭議,如果是老夫子自己執筆,應該不會寫出「天天埋頭苦幹年年拼搏進取」這類土掉渣的詞語。 

對於經歷過八九狂潮的人,袁木是個無法忘記的名字。他的那張長臉,那張利嘴,已經成為集體回憶。儘管作為國務院發言人,說什麼,怎麼說,個人並沒有太多空間,但他的談笑風生、口若懸河,還是予人留下刻骨銘心的印象,乃至成為那場風暴的代名詞。

左傾熱血青年、新華社名記者、中南海大筆桿子、國務院發言人……袁木是怎樣煉成的?

少年幾度轉校 大學讀政治、新聞

袁木是與江澤民、朱鎔基同時代的人物,1928年1月出生,江蘇泰州興化縣人,曾就讀興化縣縣立中學,後來轉往南京鍾山腳下,進入私人學校鍾英中學,想來家境應該不差。

據袁木回憶,他之所以轉校,是有一個親戚在鍾英中學任教,當時該校在汪偽政權治下,不過沒有進行奴化教育。他後來又轉往育群中學、南京中央大學附中高中部學習,亦在汪偽政權治下。 

1945年秋,袁木就讀於陝西武功的西北農學院。1946年秋至1948年夏,袁木就讀於上海復旦大學政治系、新聞系,國共內戰爆發,他思想逐漸左傾,與金沖及(原中央文獻研究室常務副主任)等參加了中共領導的學潮,上級領導是復旦地下黨總支副書記江濃(台灣第一批中共地下黨員,曾任台盟中央顧問)。

彼時的袁木,牛高馬大,是一位激進的熱血青年,並擔任復旦校系科聯合會主席,盛傳在學潮中作為代表去見上海市長吳國楨,打飛吳市長的眼鏡,由此「遭到國民黨當局迫害」(官方審定的《袁木同志生平》語),奔赴解放區投身革命,開始「紅色新聞工作者」的生涯。 

性格火爆卻有才氣 由記者到中南海

袁木於1950年加入中共,在國家通訊社新華社工作長達二十年,曾任對外部、國內部副組長。科班出身的袁木,是新華社名記者,1964年4月,他與《人民日報》記者范榮康(後來曾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採寫的《大慶精神大慶人》發表,成為第一篇公開向全國報道大慶石油會戰情況的長篇通訊,引起強烈反響。他的另一名作是《他們是普通勞動者》,描述周恩來總理等中央領導人參加北京十三陵水庫施工。這兩篇帶有明顯時代特色的文章,入選由中國記協主持編撰的《中國百年新聞經典》。 

雖然已經成名,但年近不惑的袁木性格依然火爆。一位老新華社告訴筆者,1966年袁木曾與食堂炊事員發生口角,進而大打出手,「當時工農兵的地位高,新華社到處都張貼《袁木打人》的大字報,把老袁搞得夠嗆!不過,袁木確實有才氣,被(時任副總理)紀登奎看中進入中南海。」 

袁木在文革並沒有血淚史,反而是紅人。1969年1月起,41歲的他步入中南海,先後擔任中共中央組織宣傳組組織聯絡員、中共中央組織部調研室負責人,成為紀登奎的文膽。對於這段經歷,官方審定的《袁木同志生平》寥寥幾筆帶過,原因你懂的。 

文革結束之後,紀登奎垮台,但袁木憑著一支筆,得到掌控中共意識形態的鄧力群賞識。據鄧力群在《十二個春秋》披露,1975年王洪文、張春橋主持修稿《黨章》時,袁木和時任王洪文秘書的肖木參與,曾徵求陳雲和鄧穎超的意見,陳雲提出《黨章》也應強調黨員的權利,結果遭到訓斥,耿耿於懷。鄧力群後來特意向陳雲解釋,訓斥陳雲的是肖木,不是袁木。袁木才過關。

參與十二大、十三大報告起草

袁木先是在國務院辦公廳工作,沒有官銜,1983年才任國務院秘書長助理,解決副部,85年擔任中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副秘書長。這位中南海大筆桿子,確實不同凡響,參加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以及中共十二大、十三大報告的起草工作,是十三大報告起草組組長之一,「為黨和國家制定改革開放、經濟社會發展相關方針政策貢獻了智慧。」 

1988年9月,袁木擔任國務院研究室首位主任,正式官拜正部,成為李鵬總理的首席智囊。他同時也是國務院發言人,由此在1989年春夏之交頻頻露臉,一舉成名。風波過後,他繼續在《人民日報》發表長篇文章,在高校展開「反對和平演變」的演講。

他也被視為「計劃派」的代言人。吳曉波的《吳敬璉傳》透露,1990年7月5日下午,中共總書記江澤民在中南海勤政殿召開了一次經濟問題座談會,十多位經濟學家應邀出席,其中有薛暮橋、劉國光、蘇星、吳樹青、袁木、許毅、吳敬璉等,總理李鵬和政治局常委喬石在座。吳敬璉提出應該明確「市場經濟」的改革取向,袁木馬上反駁,中央從來就沒有講過「市場經濟」! 吳敬璉提醒他,陳雲1981年就用了「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相結合」,鄧小平在接見戒嚴部隊時也講了「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為什麼這個詞不能用?袁木又說,正式文件裡改成了「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既然正式文件裡沒有就不能用。吳敬璉說,大家都看了鄧小平講話的錄影,既然他都可以這麼說,為什麼我們這麼講就大逆不道了?

淡出公眾視線 不願再提風波

由於要樹立改革開放的形象,像袁木這類風波的標籤人物,其實並沒有撈到政治好處。自從鄧小平南巡之後,袁木更是「低到塵埃」,1993年改任全國政協常委,退居二線,基本上從公共領域消失。2002年江澤民發表允許私營企業家入黨的「三個代表」,引發鄧力群、魏巍等正統派上書反對,袁木據稱也是反對者之一。

袁木晚年醉心打高爾夫球,不願再提及那場風波,接受外媒查詢更說「那是高層的事」「三言兩語講不清」。進入習近平新時代,嚴禁官員打高球被列入八項規定,但胡溫時代,那是官場流行的運動。他在參加私人聚會發表感言說:「我現在的生活態度是新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大家也是這麼說的:以健康為中心,瀟灑一點,糊塗一點。我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打高爾夫。你們誰邀請我打高爾夫,我都非常高興。」 

近年坊間出現一些傳聞,稱袁木退休後與家人居住在美國,並配發他「在美國打高爾夫球」的照片。對中共制度稍有瞭解的都知道,高級幹部除非叛逃,根本不可能出國定居,何況袁木這種敏感人物。仔細查證,這是袁木2005年在桂林揮桿的留影,同場的還包括原中顧委秘書長榮高棠、原陝西省長程安東等。 

面對傳聞卻無主動闢謠

有圖未必有真相,回憶錄也不一定靠譜。流行甚廣的另一謠言是,前美國駐華大使李潔明稱袁木女兒風波之後申請赴美留學,在大使館面談時遭羞辱,並與父親劃清界線,稱「他是他,我是我。」由於出自李潔明回憶錄,外界深信不疑,但查實袁木沒有女兒。袁木生前也不願主動闢謠,這大概也是他獲官方評價「顧全大局,不計較個人得失」的原因。

直至他去世後兒子楊曉北才透過中通社記者澄清,稱袁木根本沒有女兒,只有二子,長子楊曉南,次子楊曉北,「父親袁木退休後一直住在國內,從未赴國外。」

袁木去世之後,官方評價他是「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我國經濟理論、政策研究、新聞宣傳領域的優秀領導幹部」。《袁木同志生平》沒有直接提及那場風波,稱他擔任國務院發言人,面對嚴峻複雜國際國內形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別是在關鍵時刻,他立場堅定、旗幟鮮明,為促進社會大局穩定作重要貢獻。」

他的主公李鵬,也稱那場風波為「關鍵時刻」,曾經準備在香港出版《關鍵時刻:李鵬日記》,但後來胎死腹中。 

蓋棺難定論!袁木的一生,是知識分子「以文報國」、並且成為國家機器一部分的寫照。他的私德或許甚佳,官方評價他「公道正派,光明磊落,胸襟坦蕩,平易近人,寬厚待人」,「清正廉潔,生活簡樸」,但在「關鍵時刻」面前,這已經無關宏旨矣。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