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文:元旦遊行人數為何下跌?

2019-01-04
陳凱文
學研社成員、福山智庫研究員、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AAA

WALK1.jpg

設計圖片/原圖香港電台

每年元旦,民間人權陣線(民陣)都會舉辦元旦遊行,但今年的元旦遊行是2010年民陣主辦以來最少人數的一次。民陣公佈的遊行數字是5500人,警方則指遊行高峰期的數字是3200人。相比2018年民陣宣稱有一萬人參與遊行,以及警方數字的6200人,人數足足少了一半。

面對遊行人數不斷下跌的問題,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表示,過去幾年社會氣氛低迷,參與遊行人數少是可以預視。他又認為,除非有大型社會事件發生,否則民主派難以動員市民。不諱言的說,蔡子強把遊行人數下跌的成因,歸咎於所謂的社會氣氛低迷之上,反映出泛民仍未明白,遊行人數不斷下跌的問題根源,其實出自他們自己身上。

首先,今年遊行人數下跌的原因,某程度跟他們的遊行主題有關。民陣作為反政府派系,遊行主題理應十分鮮明,同時能夠刺激市民,讓他們覺得有需要出來遊行。可是,今年民陣的元旦遊行,主題「香港未完蛋,希望在民間」,根本表達不到他們的訴求是什麼,自然刺激不到市民的遊行意慾。至於遊行的副題,亦沒有一個明確和清晰的抗爭目標,而是像大包圍一樣,把所有泛民近期的反政府口號,全部寫了進去。

當然,一個遊行提出多個口號,其實也未尚不可,但是他們所提出的政治訴求和目標,又有多少個是泛民能夠辦得到的呢?如他們聲稱要「守護庫房」、「堅拒廿三條」、「反對國歌法」,但政治現實是:泛民在立法會裡,議席並不過半,即是政府若要提出人工島的撥款草案,或者重推廿三條,泛民就算投票反對,議案也照樣通過。如此說來,所謂「守護庫房」、「堅拒廿三條」的口號,不是一句空話嗎?

民陣提出的其他遊行口號,也是同樣的「假、大、空」。以他們主張「重啟政改」為例,根據《基本法》和回歸後的第二次人大釋法,重啟政改的第一步,是特首向全國人大常委提交報告,第二步是全國人大常委決定香港是否需要政改,第三步是港府便向立法會提出政改方案,若方案獲得立法會全體議員三分之二多數通過,以及特首同意的話,便可將有關法案報全國人大常委會,予以通過或備案。

因此,只有特首林鄭月娥,才有權力重啟政改,泛民在立法會裡,只有政改方案的否決權。在此情況下,只要泛民繼續堅持不接受全國人大常委的《8‧31決定》,重啟政改便變得沒意義,因為政改方案必會遭到他們否決。換言之,能否重啟政改,關鍵其實在泛民手上,只有他們改變過往立場,願意接受《8‧31決定》,林鄭乃至北京,才有重啟政改的意願。

問題回來了,泛民有可能在《8‧31決定》的問題上轉軚嗎?相信不會。如此說來,他們又有可辦法,逼使政府重啟政改呢?靠遊行嗎?79日的雨傘運動,尚不能使政府在政改問題讓步,現在搞一場遊行,難道政府又會讓步嗎?既然群眾明白遊行沒有用之時,泛民又怎樣動員群眾上街呢?換言之,即使香港如蔡子強所言,有大型的社會事件發生,只要群眾覺得遊行沒有用的話,遊行人數也是難以回升的。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