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和:創科局應加強支援女性投身科研

2019-01-18
梁和
美資金融公司資訊科技總監
 
AAA

G1.jpg

如果留意身邊的情況,相信不少人第一印象,都是清一色的男子漢在實驗室內工作,較難想像女性科學家的形象。面對男女比例嚴重失衡,全球各地學術圈都面對如此問題。不少人歸究於學圈內男性主導的風氣,令女性、有色人種和非英語的少數學者被邊緣化,亦有指因為女性長期受到「女主內,男主外」的社會角色定型影響,即使有天份、興趣和機會都會受身邊人勸退。到底在實驗室工作和生活是個怎樣的體驗呢?

如果有親身感受過科研路的人,或許都會同意這條路不易行:不論男女,要平衡研究工作、家庭生活、個人精神健康,簡直是天方夜譚。平衡的難度,就在於研究本身不是朝九晚五的工作,研究員不時都要「自願OT」,以完成一些需要比較長時間、或者需要連續觀察的實驗;以生物科學類的實驗為例,有時連星期六日都要回實驗室打理儀器或實驗用的動物,全因你所用的研究生物不會因為你下班了而不生長,你的研究也不會因為你離開了實驗室而暫停。研究工作的不確定性讓人難以平衡工作與生活各方面的關係,特別是家庭。創科局不妨與勞福局再進一步研究這個課題,提高女性在職場的靈活度。

女性在這種工作模式底下最吃虧的地方是,當你懷胎時你就要思考在自己不在實驗室時的工作要如何分配予其他人、負責中的項目如果暫停會不會對其他項目有影響、自己手上有沒有一些處理中的化學品是要特別小心,在充滿各種儀器和放射性物品的環境下工作,要如何保障自己和胎兒的安全等等。在這段時間,身邊人可能會勸喻女士們暫時不要工作、安心照顧自己和家庭。

對於很多母親而言,一旦離開了職場後,要返回同級別的職位甚為困難,更何況要追上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筆者聽過一個例子是父母二人都是從事科研的,小孩出世之後由於二人都不能放棄工作,結果是一個日間先照顧小孩,到晚上另一半回來才去實驗室奮鬥。他們幸運之處,在於工作上容許有一些彈性,但不是所有人都能過這種生活。而在性別定型底下,最常要為家庭放棄的,就是女性。

本屆政府對科研發展相當重視,甚至設立為數不少的助學金去鼓勵學生攻讀博士,投身科研。然而,如果想鼓勵有才能的女性學者繼續留在學圈內,政府就必需要正視釋放女性勞動力的需求,例如是提供更多日間托兒設施,支持社區褓姆服務、繼續增加男士侍產假等等。

要打破社會對男女工作角色的性別定型,政府是有能力去多行一步去支持更多女性投身科研行業,令香港有更多女科學家。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