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愛燒香 翻古籍學聞香開班授徒
燒香拜神,焚香驅瘟,對Aaron來說,焚香燒香卻有另一種意義,就是用鼻去嗅香的氣味,用眼去看煙的形態,欣賞香、玩味香、感受香,中國人燒香,不一定與宗教有關,可以有養生補健、平伏心情作用,有謂「香藥同源」。
廿多歲的Aaron自稱香藝師,懂得品香和造香,現時開班教授造香,推廣香文化在香港流行。他認為香港與香千絲萬縷,宋朝時香港已是轉運沉香的港口,古村又有種植沉香樹,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更是南洋華人入口香的來源地,他認為香港人應該要認識香文化,更反問「無香的香港還是不是香港」。
香有多種 線香、倒流香、篆香、盤香
談到香,Aaron眉飛色舞,常見的香有線香和玉香,都是長條形狀,前者有竹籤,後者沒有,因而較易折斷;但沒有竹籤,燃燒時便較少雜質,適合品聞。至於倒流香是一種觀賞香,輕煙向下流而不是往上升,放在道具上,便可欣賞到如霧如幻和輕煙化作流水,徐徐向下流。
在扁平的香爐放上香灰,蓋上篆體字形的模具,再鋪上香粉,形成篆體字形的香燃點,叫做篆香,前期的準備工夫,要品香者心情平靜,沒有雜念,造出來的篆香才不會走樣。而像蚊香般的盤香,可說是線香的變體,燃燒長度比線香長。
點香豈可無爐?
Aaron對香的熱愛,令他成為一個香爐收藏家,手上一個金色小銅爐,Aaron珍而重之,因為是他第一個香爐,是父母送給他,代表雙親接受了他的嗜好,別具意義。
這個藍色香爐,是君窯釉香爐,產自五大名窯之一的鈞窯,每一個製成品都會有獨一無二的紋理,本身就是藝術品,香爐上的蓋,有一隻獅子,活靈活現,是Aaron在二手店發現,他當時覺得與這個香爐匹配,於是便買下,賦與鐵蓋新生命。
古代香文化亦流傳到日本,Aaron在日本買了這個精緻小香爐,只有如手掌般大的小香爐,風格古典純樸,也是他的心頭好之一。
至於這個茶杯大小的也是香爐,是專用於隔火薰香法,Aaron說:「玩香不一定要有煙,在爐中放入香灰,將燒紅了的炭放入香灰堆中,再在灰堆上放雲母片,然後放上香料,透過炭的熱力揮發香料的油份,散發香味」,他指香藝愛好者會拿着爐靠近鼻品聞。
日本的香文化多年來發展成香道,有不同流派,他有一個日本志野流派的隔火薰香爐,繪畫了「孟母三遷」的故事,可見日本人的香道注重傳統美德。但Aaron覺得香道的「道」,太過嚴肅,少了一份玩味,所以稱香文化為香藝,以一門藝術看待。
燒香可致癌源於…
作為一個香藝師,被問到對燒香可能會致癌有何睇法,他說:「燒香致癌我覺得是真,因為研究測試的香都是二、三十元一 紮,這些香如果加入硝酸鉀和助燃劑,燒出來真的會致癌,所以我從不點這些香,只會買靚的香,天然材料、無化學成份的香。」
談到為何愛上燒香品聞,Aaron表示中學時代參觀寺廟時,鼻子邂逅一道氣味,令他難忘,自此就展開尋味之旅,在沒有線索的情況下,買了不同的香試嗅,尋尋覓覓了半年,終於重遇這道如女神般的香味,原來是沉香的氣味,這段歷程使Aaron愛上香,鑽研香文化。
Aaron學習香文化,由古籍着手,翻查宋代的《陳氏香譜》,發現古時已有混合不同香藥的香方,作為香藝師的他亦致力研發調配不同香方,製作新的香。他指,古時已有「香藥同源」理念,焚香有保健作用,其實可與西方的香薰治療交流,互相補足,例如檀香,東方人認為可以醫治胃病,西方人就視為有振奮情緒和催情作用,香味有獨特吸引力,在世界通行,他認為香港可作為促進中西方在香味上交流的地方。
他又提到「聞香」一詞,品香者不單只用鼻去吸去嗅,其實也要聽聞,專注聆聽,用鼻又用耳,目的是專注地了解香所帶給人們的訊息,所以品香者們其實是在「聞香」。
踴踴欲試想焚香?Aaron教路,點香後不要即時吸索,要慢慢來,讓香燃點一會,有少少香灰,等溫度穩定才去「聞」,否則一開始點香便去嗅,只會嗅到燒焦味。同時,他提醒大家要讓空氣流通,讓煙粒子和焦油散失,才會「聞」到香的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