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的女兒。影評】李美:不應迴避的「醜陋真相」

2019-05-07
 
AAA

SUN1.jpg

《太陽的女兒》電影劇照

《太陽的女兒》講述一名庫爾德女子跟IS之間的真人事跡;所謂「太陽」,正是庫爾德旗幟的重要圖騰。可以看到,這齣歐洲電影乃描寫戰爭慘況的人道片。

觀眾入場之前,誠宜先了解當地局勢。庫爾德族並無自己國家,族人散居於伊拉克、敘利亞等地--非常遺憾,這正正是IS活躍地帶,ISIS全名便為Islamic States of Iraq and Syria,亦即「伊拉克和敘利亞的伊斯蘭國」(IS則泛指「伊斯蘭國」)。阿拉伯之春後,趁敘利亞內戰的權力真空,IS不單在當地大擴版圖,勢力且沿幼發拉底河擴至伊拉克,畢竟後者自美國拉倒薩達姆後,也幾乎陷於無政府狀態。許多敘利亞人因此流離失所、淪為難民;然而,庫爾德人卻堅持守護家園,理由是他們一直尋求獨立建國,理想中的國土除了包括伊、敘兩國,還涉及土耳其東南部。這對急欲打擊IS,兼而打擊敘利亞政權甚至土耳其政府的美國來說,庫爾德族固然是值得扶持的地方盟友,甚至可扶植一個親美的國家來。

《太陽的女兒》故事於此複雜背景下展開。一方面,到底戰爭如何殘酷?尤其是IS如何殘酷不仁?這位庫爾德女子經歷一切。另方面,這位太陽之女兒,又面對怎樣的人生?怎樣跟IS抗衡到底?由理智到感情,由家庭到戰場,無論生與死,不管喜與悲,電影都有全面深刻的演繹,使人深深明白到假借真主之名的IS,究竟給人間帶來怎個地獄。

除《太陽的女兒》外,最近還有一齣電影觸及IS,那是《孟買酒店》。相對地,前者主要集中當地狀況,後者則談IS在海外進行恐襲,所以對觀眾來說,一個比較「離身」、一個比較「貼身」,尤其本片以來自法國的戰地記者為切入點,感覺更似「局外人」看待「當地人」一般;再加上,如前所述,《太陽的女兒》要談的元素較多、較完整,不似《孟買酒店》僅僅集中強調「恐怖」二字,所以整體效果反而有點不及。

筆者高予《孟買酒店》五星評價,《太陽的女兒》則值三星半罷,可是這不代表本片不值一看。就似戲中有句堪比經典的對白:世人不想看到醜陋的真相;跟「君子遠庖廚」道理一樣,有些可怕事情縱然令人不快,但就絕不能夠當無事發生,看不到或不去看不幸之事,並不代表不幸之人並不存在......

說到底,出自歐洲的《太陽的女兒》格局始終較高,不似荷李活片主要關心女權和種族議題,更不似近年港產本土片僅反映對政權不滿。香港觀眾的口味誠宜擴闊一些才是,豈可只盲從潮流、只懂追看英雄片?

 

(注意,以下完全劇透)

《太陽的女兒》可一分為二:一方面談主角Bahar(Golshifteh Farahani 飾)的人生如何受IS所害,既目擊丈夫等親友被行刑式槍殺,自己又遭人強暴、虐待,到玩殘玩厭就被販賣;另方面則談她如何挺身反抗,逃出後率領一支女民兵與IS在槍火間周旋,最後不怕危險深入敵陣,順利攻破IS一處據點並救出自己被俘孩子。

電影主軸是以Bahar在戰場上的指揮官身份示人,中間間斷穿插補回描寫她的過去。幾乎槍不離身的Bahar,其實絕不特別英姿颯颯--換作荷李活女權電影肯定以此定型;相反,除了跟女兵們一起高歌和作戰之外,Bahar基本是終日愁眉不展。跟《孟買酒店》主題相似,本片要帶出的訊息,乃由戰爭到恐襲中,均根本不存在英雄,因為所有人都是受難者!誰不想戰爭早日結束!誰不想盡快脫離如斯地獄!女性、生存、自由,正是女兵們的「卑微而宏大」的核心價值。Bahar並非全能英雄,只是一個委曲求存之人而已。

在回憶過去的部分,Bahar由幸福女人淪為IS俘虜以至性奴,就更是惶恐終日、完全看不到未來曙光。這時候,就連是否保住貞節已非重要,她早對蹂躪之事感到麻目;最重要的,乃如何保住性命,如何捍衛庫爾德人的家園,如何跟自己失散的親人重新團聚。她在保護孕婦逃走一幕,便不斷鼓勵對方說「自由就在面前幾步之遙」,這是多麼有力、多麼激勵人心的一句!唯有脫離IS口中「假阿拉」的魔掌,才能夠真正離開地獄!一路走來,Bahar都以積極堅毅的態度應對逆境,這個真人真事絕對可歌可泣。

現居法國的伊朗演員Golshifteh Farahani,其演繹實深值一讚(她也出演了翻拍法國同名電影的荷李活版《閃亮人生》)。

可惜,或受累所涉元素太多吧,以致劇本本來十分有力的環節,展現起來誠應更感動才是,加上戰場與回憶部分的不斷錯開,多少也影響了情緒的積累。時而感傷,時而緊張,到底不是一個好的鋪排,不似《孟買酒店》由頭恐怖到底。最可惜是,電影的背景、拍法、節奏雖較歐式,惟起承轉合卻甚為典型,尤其壓軸的街巷槍戰、勇救兒子部份,相關結局處理就嫌有點俗套。就連刻意慢鏡特寫的「童兵」一幕,批判力量亦在缺乏其他劇情支撐下顯得非常單薄。事實上,既編且導的Eva Husson始終產量不高,技藝似未足夠成熟;她要想駕馭如斯重大題材,無疑有點眼高手低。

況且,以戰地記者Mathilde(Emmanuelle Bercot 飾)來側寫Bahar,大概是服膺真人真事的設定吧;不過,這個角色卻堪稱「多餘」。尤其是沒跟Bahar有太多交流互動,襯托效果可謂少之又少,包括她倆俱為母親的設定亦然;兩人碰撞下的最大感動位,僅限於最後的記者讀白,但這節精華卻安排與字幕同時出現......要明白,當戲院內不少心急觀眾抽身離去,留坐下來的無論多麼專心、多麼用心細味每句詩般總結,也難免因此受到干擾而難以投入、醞釀情緒。

總的來說,《太陽的女兒》還是值得大家購票入場。功成身退的Mathilde,還是可以拿著稿子和照片「回家」和「交差」;但Bahar呢?她有「家」嗎?這個「家」是安逸舒適的,抑或是動盪不已?她雖打贏一小仗(Win a battle),算是對庫爾德軍方「交差」,但何時何月方能夠重建家園,真真正正獲得勝利(Win a war)?毫無疑問,這才是生於亂世,也是全人類必須深刻正視的問題,亦為大家不應迴避的醜陋真相。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