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正察:應用型大學已經成爲環球教育發展趨勢
團結香港基金教育及青年研究主管 郭凱傑、
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 何杏研、
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員 周旭晴
近年來大學學位需求不斷上升:這是由於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對高學歷職位的要求也隨即增加。筆者曾提及過去十年香港的大學入學率已由2008-09年的26%升至2017-18年的48%,供應不斷上升;但是,為何依然有企業表示難以招聘合適的人手呢?面對數量不斷増加的大學生,或者僱主更關心的是,求職學生的質素是否能夠切合公司發展的需要呢? 求職以外,我們更必須思考,現有本地教育體制到底能否提供未來社會所需的人才?
西方很多國家在其教育規劃中把大學分為兩類,分別為傳統學術型和應用型。前者重純學術、理論性的知識探究;後者則聚焦於應用導向之教學、培育高級技術人才,一般稱爲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UAS)、即應用科學大學。在工業革命4.0的背景下,人工智能科技日新月異,技術人才在持續創新的過程中將成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外,應用研究與學術研究最大的分野在於前者強調商業成果轉換及應用,對企業發展也擔當了先鋒的作用。由於應用型大學在社會培育多元專業人才、促進經濟發展創新兩方面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近年來不同國家都在推動其普及化,如新加坡就在2009年起先後設立兩所應用學習大學;反之,香港到今時今日依然沒有應用型大學的分類,大專教育依然呈現單一化現象。
應用型大學透過與企業合作,提供市場產品革新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培育更切合市場需要的人才。試想,如果大學生在獲得一紙證書後才發現其學歷及能力與社會所需並不相稱,則不但未能善用人才、造成資源錯配,更會窒礙青年向上流動,甚至影響社會生產力及經濟的長遠發展創新。事實上,歐洲一項研究顯示 ,相比學術型大學的畢業生,應用型大學的畢業生在就業機會方面並不遜色;反之,由於他們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因此更受企業歡迎。在德國,當地的應用型大學就為社會培育了近五成的資訊與企業經濟領域人才,可見其畢業生更能學以致用,職場工作能力也備受肯定。
應用型大學的學生必須在大學求學期間到有關學科專業的公司實習,熟悉業內情況和運作,大學生畢業時一般還能獲得行業認證或執業資格;這令他們畢業後能夠在更短時間内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這對於企業和學生來説其實是雙贏局面:從企業角度來看,這些畢業生有相關實習經歷,公司也有充足時間了解及觀察他們的能力。培訓的開支不被視為成本,反而是有助提高生產力和競爭力的投資。很多情況下,該大學生畢業前甚至已經收到該公司的一紙聘約。而從學生角度來看,他們在實習時已掌握公司的工作環境和文化,除了讓自己知道是否適合該行業,更能加快適應職場生活,提高他們的工作表現和對工作的滿意度。
經濟和科技發展的同時,教育也必須與時並進。在世界各地都意識到必須透過改革高等教育體制來迎合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下,香港也需要考慮應如何提升大學教育的多元性,配合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才能確保長遠經濟競爭力,繼續邁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