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忠平:美軍如何在航母和高超音速導彈上做抉擇?
美國《防務新聞》10月14日報道稱,關於航空母艦的未來的辯論正在困擾着美國國防部,爭論焦點是選擇繼續投資於二戰以來美國全球力量投送的支柱——航空母艦及其艦載航空聯隊,還是逐步減少對這些系統的投資,並增加對新能力的投資,例如遠程常規高超音速導彈。
歷史驚人的相似,如今的美國也開始爭論,面對高超音速武器的威脅,航母是否已經無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類似的爭論發生在蘇聯,赫魯曉夫堅決反對建造航母,認為航母就是「漂浮的棺材」,只有核武器能制勝一切。
時間推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也存在航母和導彈究竟要哪裡的爭論,直到「瓦良格」廢舊航母在本世紀初引進後,依舊存在巨大的爭論,一些人認為中國不需要建造航母。
蘇聯人在討論這個問題時,主要的考慮是核戰爭下,一切常規武器都是廢銅爛鐵,立足於大打核戰爭,確保相互摧毀。一些支持建造航母的蘇聯高級軍官不得不變相地搞航母,從「莫斯科」級直升機母艦,到垂直起降型的「基輔」級航母,再到如今的「庫茲聶佐夫」級航母,走了一條技術彎路。
中國人不願意研製航母的關鍵原因是兜裡沒有錢,而不是說「航母無用論」,加之在本世紀初,中國海軍完全是近岸作戰的海軍力量布局,航空兵完全依託陸基基地,航母存在的價值也就大打折扣了。但那時的中國人引進了幾艘破舊航母,可不是為了玩,是真的用於研究,「沒有航母死不瞑目」就成了中國必須擁有航母的誓言。
為什麼中國很重視彈道導彈研究,尤其是反航母彈道導彈的研究,關鍵就在於1996年的台海危機讓解放軍深刻認識到「航母這玩意還真不好對付」,靠已有的作戰手段根本就打不沉航母,正是因為美國航母的威脅太大了,讓中國的核心利益受損,因此,研究一款可以擊沉或癱瘓航母的彈道導彈就很有必要了。此時的中國不是不想要航母,是更加迫切需要對付航母的殺手鐧武器。
當中國兩款「東風」反航母彈道導彈先後列裝了,中國人有了底氣,這個時候的海軍戰略也開始從近岸走向近海,並走向遠海,這種海軍戰略的躍升帶來的必然是海軍武器裝備的轉型,只有小艇小艦肯定不行了,尤其是中國海外利益的不斷擴展,海軍成為海外利益保護者的需求開始增長,航母、兩棲攻擊艦、船塢登陸艦、核動力潛艇、綜合補給艦就呼之欲出了。此時的中國不會因為發展航母等大型水面艦艇而忽視導彈的發展,「東風-17」、「東風-100」等高超音速武器先後列裝服役,這就是海陸發展並重的思路。一個軍種只能幹一個軍種的事情,畢竟現在還沒有到軍隊完全一體化,並開始淡化軍種的年代,要想作為大國軍隊,必然需要有強大的海軍力量和遠程的空軍力量做支撐。
發展航母和高超音速武器並不矛盾,是可以兼顧的兩個着力點。航母是武器承載的平台,高超音速武器只是平台上的一種兵器。高超音速巡航導彈可以由水面艦艇或潛艇搭載,也可以由航母的艦載機攜載,這並不矛盾。無論是否存在高超音速武器,並對航母構成巨大威脅,航母戰鬥編隊都需要建立完善的防空反導體系。高超音速武器可以打陸地軍事和經濟目標,也可以打慢速移動的海上目標。既然在本土或海外軍事基地上要部署防禦高超音速武器的防禦體系,那麼部署一套海上移動的防禦體系也很正常,無非就是把以導彈為主的防禦體系換成定向能武器防禦系統,這也會催生軍事科技的進一步發展。
美國關於航母和高超音速武器之爭其實就是軍事戰略之爭,究竟要耗費巨資繼續奉行全球軍事戰略,還是收縮力量成為國土防禦性戰略,這才是擺在美國人面前的一道選擇題。航母是很貴,「福特」級超級核動力航母耗資130多億美元,其他配套戰艦也都價格不菲,美國需要建造這些「吞金獸」來繼續維持其全球霸權嗎?這才是問題的核心。更為重要的是,美軍軍種之間長期不睦,看到特朗普增加了太多軍事預算都想據為己有,自然就會貶低其它軍種,強調自己的重要性,這也就很正常了。
美軍在本世紀還需要航母,因為無論是奧巴馬還是特朗普都認為美國是本世紀的霸主,定位不能動搖,霸權地位不能動搖,這就需要更多的航母戰鬥群。除非在本世紀中葉出現了航天母艦,航空母艦或才會如同戰列艦、鐵甲艦一樣流失在歷史印跡中,因為航天母艦更有助於軍事強國維護其霸權,包括制天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