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醫療追30年落後 理大教授:不能只靠政府和津貼

2019-11-11
 
AAA

[CropImg]111111.jpg

政府大力推動基層醫療,位於葵青區的全港首間地區康健中心9月底啟用,為區內居民提供健康評估及專職治療。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督導委員會委員、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系主任曾永康教授認為,政府有心推行基層醫療,但中心仍有改善空間,應涵蓋更多類型疾病,包括精神健康問題;長遠亦不應靠津貼做誘因,而是要由教育做起加強大眾「治未病」意識。

曾永康是職業治療師,在精神科有多年臨床經驗,長期研究基層醫療健康的發展。他憶述十多年前接待一位美國教授來港參觀精神科醫院,之後問他:「你覺得香港精神科服務與美國怎比?」當時他以為那間醫院設備齊全,對方必會讚賞,豈料換來一句:「香港的精神科服務落後30年!」該教授指,香港的藥物及醫院環境不差,癥結在於社區的延續性及預防做得不足。

「一間醫院最基本無醫生和護士開唔到檔,這句說話到今日已經不合時宜。」政府希望扭轉「重治療、輕預防」的醫療體制,減低公營醫療的負擔,曾永康亦表示,基層醫療最主要的作用,是填補醫院服務的不足,盡量將醫生的角色減到最小。

「市民要開始明白,醫院只是整個服務提供鏈中的其中一個環節,而不是現在有些市民以為,我們開始頭暈身㷫,最基本的傷風咳開始,至到最嚴重譬如生cancer 或者中風這些嚴重疾病,都是由醫院內的醫士、護士和治療師提供(醫療服務),不是的。(基層醫療)角色上是有轉變,當我血壓高、肥胖時,我不是需要去醫院,而是有其他地方告訴我需要做甚麼,有些exercise class要參與,最需要的不是食藥。」

[CropImg]mfile_1481645_1_L_20190920180027.jpg

康健中心應涵蓋更多疾病如精神科

曾永康認為,社會對於基層醫療仍存誤解,以為只針對老人家和慢性病,其實在外國先進國家的基層醫療體系亦會照料其他健康問題,例如兒童照顧,包括讀寫障礙、癡肥;以及婦女健康如更年期癥狀等。

個多月前,葵青康健中心啟用,涵蓋疾病範圍包括糖尿病、高血壓、肌肉骨骼問題 、髖骨折、急性心肌梗塞後期及中風等,曾永康認為並不足夠,應該加入精神健康問題。「輕度或中度的抑鬱情況根本在社區非常普遍,只不過無地方讓他們(病人)接受諮詢或初步management,後果是如何呢?若果無好好處理輕度或中度的depression,最後就會發展成嚴重depression,需要精神科醫生介入。」但他說,見精神科醫生排期都至少一年以上,是各類專科中輪候時間最長。

到康健中心評估檢查、來回轉介,津貼額亦有限,反而一貫做法「有病睇醫生」可能更直接,市民有何誘因行出第一步,接受基層醫療服務?曾永康說仍需由教育做起:「不是津貼多與少的問題,對我而言,如果基層醫療教育做得好,說真的其實他(市民)不會去渴望去取250元津貼去看普通科醫生,而是先前有動力做preventive的事,做多些運動,不要吃那麼多高脂肪、膽固醇的食物,看醫生的機會減少。現在我是想做這件事。」

shutterstock_563063209.jpg

專職醫療人員多到社區推廣健康

曾永康形容,現時政府是一步步推行基層醫療,「不能說理念不正確」,但不妨行前一些,毋須規範於地區康健中心進行,「康健中心只是其中一個模式,不是唯一機構。」他建議參考先進國家如加拿大的基層醫療理念,「不只是講prevention(預防),是講wellness(健康)。」他解釋wellness 在英文的意思,不止形容身體沒有疾病,而是全面涵蓋生理、心理、社會及精神健康。他認為,基層醫療要做得好,單靠政府是不可能,同時要非牟利機構甚至私人企業參與,亦倚靠專職醫療人員多投入社區,推廣健康服務。他提到理大的職業治療及物理治療科系,曾與志願機構合作,安排學生落區為長者做身體檢查;以及為香港員警學院學員提供運動創傷評估;在慈善跑活動中提供駐場運動物理治療服務等。

本港要追回基層醫療落後的數十年,但問題是:人手是否跟得上?曾永康承認,理大職業治療及物理治療的畢業生,大部分都被醫院吸納,過去五年物理治療生加入醫院的比例達八至九成,職業治療亦達六至七成,投身社區的人相對較少。他說政府知悉問題,希望理大增加學額,但受限於校園空間飽和,需在計劃中的何文田新大樓落成後才能配合。至於學額能夠增加多少,目前未有定案,有待同政府磋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