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之:廢除「3-3-2-2」大學收生要求 鼓勵中學生修讀科學
(以下報道轉載自《灼見名家》)
編按:為紀念香港中學校長會成立55周年,該會舉辦「教育論壇 2019」,邀請政商界名人及學者分享。港科院創院院長、香港大學前校長徐立之教授分享香港科技創新教育的前景。以下為演講內容摘要:
建立技術創新生態鏈
十年前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報告提倡發展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創新(Innovation),推動經濟發展。如果政府得知它們的重要性,就會推動相關工作。政府是背後的推動者,企業各界一起幫忙,產生新的經濟體。政策方面,將基礎的研究和發展推到教育裏。
科技除了政策推動外,也知道可持續性。除了資源投入可持續性,還有重視教育和社會的反應。
技術創新有生態鏈。技術帶動企業,背後也有政府的推動。建立可持續的生態鏈,人才培訓很重要。亦需要研究中心、合適的企業環境、投資者,最重要的是政策的配套和規管。
數學是科學之母
何謂STEM?S指科學(Science)、T指科技(Technology)、E指工程(Enigneering)、M指數學(Mathematics)。
傳統而言,科學的教育和數學的教育是分開的。現在的教育每學科都互相聯繫,令學生將化學的知識應用在生物上,將生物的知識應用在物理上。
為何數學要與科學分開來說,而不是科學的一種呢?科學的工作就是發現自然現象的真理,解釋存在的事物。而數學不會被人發現的,而是工具。嚴格來言,數學不是科學,但科學沒有數學就萬萬不能。數學可說是科學之母。如果物理、化學、生物都沒有數學,很多事都做不到。
建議翻譯STEM education為「科技創新教育」
STEM教育最初是美國提出的。因為美國發覺學生不注意科學、工程,因此推出STEM教育,希望喚醒年輕人,因為將來經濟受科學等影響。美國前總統奧巴馬說過「科學並不是學校的科目,亦不是元素周期表,而是一種明白世界發展、探索世界、投入世界的工具。科學才會改變世界。」一個抽象的說話,推動STEM教育。
美國STEM教育經過香港的翻譯,出現問題。STEM education,我建議翻譯成「科技創新教育」,其實教育原意是用科技去創新。其實STEM教育不代表四科總和。而且在中小學教育,難有機會接觸工程。科技創新其實是科學和技術的創新。創新科技稱為「創科」,科學的創新稱為「科創」。談到創新及科技局,大家都遺漏中間的「及」字,創新不一定需要科技。
創新與創意(Creativity)、發明(Invention)和科學有何關係?
發明產生新的概念,創新將這些概念變成實在的行為,以及商業價值。
創意來自靈感,創新將靈感帶至生活。
科學將金錢轉作知識,創新將知識變為金錢。我想政府官員聽到很開心。(笑)
在美國,為了將來職業,科學和技術能力的社會需要轉趨上升。在中國科技上的投入也不少。2011年,中國本科畢業生裏有44%修讀科學學位的,是美國的三倍(13%)。內地不少科學計劃,帶動香港發展。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攜手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建議特區政府增加研究經費
香港的競爭力很強。法律制度、社會制度、經濟金融配到、基礎建設很適合科研發展。中學和大學教育都不錯。有五間大學於世界排名100名之內。
但香港在研究和發展(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的人才較少,投放亦偏低,佔GDP只有0.7%。皆因香港經濟超過九成都是服務業。香港製造業與鄰近地區相比也偏低,不足5%。因為廠房北移有關。
香港的創科慢慢地改革。回歸後政府將研究和發展提升,吸引外來人士來港,增強研究能力,成立科學園和數碼港。2015年成立創新及科技局。近年來政府在研究和發展地投放1000億港元。在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機器工程、智慧都市、金融科技都投放資源。內地不少研究經費都「過河」來港。
我在2015年12月公布《香港創新科技業概況研究報告》。建議政府增加研究經費,大學科研指標、研究撥款機制有所改變。香港應製造更多創業的機會,促進創新發展。亦增強香港與附近地區聯繫。
發現在競爭力上在國際經濟中心做得非常好,但創新方面的工作不多。研究投放低,生產基地少。大學做基本科學研究,但沒有更深入研究。政府不干預政策,忽視科技研究。香港創業工作剛剛開始。
建議政府增加研究經費,大學科研指標、研究撥款機制有所改變。香港應製造更多創業的機會,促進創新發展。亦增強香港與附近地區聯繫。
我為港科院研究香港科技數學教育對科研生態鏈的影響。研究發現高階數學特別低,所以我希望在中學課程增加數學的比例。我也希望政府增加製造業根基。
增加數學的在大學收升的認受性
大學收生制度為了公平只看四個核心科目,數學科被人忽視。如果沒有數學,不能讀工程和科學。我希望核心科目包括數學和科學。
現時重視文科多於理科,應該文理比重作出平衡。通識教育內容都是文科為主,原本是包括對理科的理解,但最後刪了。例如只談環保的重要性,但沒有談何謂環保。現時通識教育具備批判性思考,但沒有科學根據。
同學眼見中學文憑試(DSE)數學延申課程M1(微積分與統計)和M2(代數與微積分)在升大學時只當半科計算,因此不讀。我認為要增加數學的在大學收升的認受性。
怎樣擺拓大學的枷鎖?據目前制度,本地大學最低入學要求為「3-3-2-2」,即是考生必須在中文、英文、數學及通識四個文憑試核心科目考獲相應等級,才能獲升讀大學的入場券。我建議大學「3-3-2-2」的要求取消,自行決定收生要求,鼓勵學生讀科學。
最後我建議弄一張中學畢業證書,證明中學畢業。分清楚High school graduate和secondary school graduate。
STEM教育不可成為DSE學科之一
另外我對全人教育有五個意見。
第一,全人教育非常重要,但每一個課程的需求希望清楚一點,令學生讀科學更清楚。
第二,希望高階數學獨立成科。
第三,鼓勵學生讀選修科。
第四,STEM教育不可成為DSE學科之一,不能有考試題目。
第五,中學課程改革不應成為大學收生制度考慮範圍之內。
根據教育局對STEM的指引,我有以下建議:
第一,創新教育不是代替學校的科學和數學教育。
第二,學習數學與科學要日積月累,循序漸進。如果工程系學生在中學時未讀過數學的話,要一年學懂很困難的。
第三,中小學課程沒有工程學科。同學讀科學時,怎樣利用知識做創新的工作。
很多學校舉行很多科技創新的活動,但不應視為指標。希望老師經過專家講解後,對STEM教育知道多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