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桐山:港人北上買社保有著數嗎?

2019-12-04
吳桐山
學研社研究員、時事評論員
 
AAA

SOCI1.jpg

港澳居民融入祖國又傳來好消息,國家人社部公佈容許港澳台居民在大陸參加社會保險,究竟這條政策有多「堅」?我以過來人的身份解讀一下。

首先,我不喜歡將這些內地出台的措施解讀為「惠港政策」,政策也並非是全新的。筆者2008年起在內地工作多年,在內地工作,一直都可以參加社保,並非新鮮事。參保的待遇也與內地居民睇齊,也是要養老保險參保滿15年才可以有退休福利,如果累計不滿15年就離開,可以保留也可以將個人賬戶儲存額一次性提取。也就是說,如果你本身在內地有工作,這種待遇本來就有。

其次,真正與內地居民睇齊的,是可以自己繳交或者補交。過往港澳居民只有在內地工作才可以交社保,但現在則是在內地居住或就學都可以,當然前提是要辦理「居住證」,就可以自己交埋老細那份。

對於香港人而言,是否有必要參與內地社保?這要視乎個人的人生規劃。但首先要搞明白社會保險的性質。內地社保與香港強積金完全不同,強積金其實只是強迫你自己存錢,以備將來老了以後自己花,因此坊間將其稱為「強迫金」其實是準確的,因為純粹只是強迫存錢。但內地社保顧名思義是社會保險,其本質是保險。保險的本質的「大數法則」,用群體的力量去增加每一個個體應對風險的能力。

內地社保最重要的部分是養老和醫療,原來不少港澳居民去內地工作,累積不夠15年的,不能享受內地退休待遇,公司支付的那部分養老保險金,就只能夠貢獻給國家了。但新政策之下容許自己補交,是比較公平的做法,否則對於交了10年以上的人而言,就太不公了。

社保是每一個打工仔都強制要交的,無論月薪5000還是50000都要,那麼如何體現貧富差異,同時又起到「劫富濟貧」的作用呢?那就是每一個打工仔的社保都分為「個人賬戶」和「統籌賬戶」兩部分。例如養老,就有養老個人賬戶和統籌賬戶;醫療也有醫療個人賬戶和統籌賬戶,所以其結構很複雜。

那麼我退休可以拿多少錢呢?有公式計算,你到手的養老金=(你辦理退休手續的地方上年度全市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1%×繳費年限)。看起來很複雜吧,簡單說,一半權重與該市的平均工資掛鈎,另一半與你平均每月繳費的工資掛鈎,再看你的繳費年限,當然繳費時間越長退休金就越多。所謂「全市職工月平均工資」,可以理解為大鍋飯,另一半「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才能體現你月收入的高低。所以我說這有「劫富濟貧」的作用。如果你拿最低工資,那麼「全市職工月平均工資」肯定比你供款的工資高,你無形中被人拉高了退休金水平。相反如果你是高薪一族,在計算退休金時就要被「全市職工月平均工資」拉下去了。

醫療也是同樣道理,個人賬戶部分可以自己用來買藥、看門診,但住院部分就要動用「統籌賬戶」,那也是一個保險的原理,保障所有人都有能力抵禦風險。

說了這麼多,對於是否應該回內地買社保,應該可以計計自己的數了。事實上很多內地私人企業都只是以最低工資作基數來給員工交社保,因為既然有「劫富濟貧」的作用,交多了也是做善事,倒不如作為工資發給員工來得實惠。

但偏偏香港是一個缺乏養老保障的地方,如果有打算將來回內地發展或養老,多個保障總是好事。尤其是對看好中國發展的朋友而言,更是進一步融入祖國的積極之舉。不過還是那一句,千萬不要把社保看作是「賣大包」送福利,總想著拿著數是立心不良。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