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詠紅:還剩17人未脫貧
2020年是中國最高層定下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中共誓言要在迎接建黨百年之際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其中一個衡量標準就是能否消滅絕對貧困。扶貧因而是今年各地方政府工作的重頭戲。
眼下,雖然中美貿易戰的壓力依然高懸於頂、香港問題遠未解決,兩岸風險不斷積累,但是與全面建成小康這個中共奮鬥目標兼對人民的「莊嚴承諾」相比,對外問題實際上都得靠邊站。而在各地官員鉚足勁加緊扶貧「收官」之際,各種調侃與批評,也接踵而至。
話說本周二(7日), 江蘇省人大常委會開會,該省扶貧辦公室主任彙報工作說,過去四年來江蘇已實現脫貧254萬人,脫貧率達到99.99%以上,目前全省只剩六戶、17人未脫貧。
這個數字立即在網上炸開了鍋。一些網民質疑官方數字造假,也質疑官方如何能精準算到還有17人貧困。有微博博主發起題為「江蘇剩17人未脫貧,你脫貧了嗎?」的投票,引來近7萬人投票聲稱自己「沒脫貧」。
有回帖者幫忙說明,政府是按照年收入是否超過貧困線來統計貧困人口。江蘇省官方則回應,中國全國貧困線是年收入4000元(人民幣,777新元),作為經濟強省,江蘇已主動將標準提高至6000元。至於能算到17人,是因為按照精準脫貧的要求,貧困人口的數據就要求精準,再者17人也是動態過程,數據每天都在變化。
也有人問,既然窮人只剩這麼點兒,何不每人發6000元現金,脫貧立即達標?更有人批評中國的貧困線訂得太低,既不現實也不接地氣,是讓官方炫耀政績的「賬面脫貧」,「中國式扶貧」是政績主導下的「扶貧大躍進」。
再早前,還有一則讓人啼笑皆非的網警闢謠新聞。
1月2日,有網民向廣西省玉林市網警舉報收到這樣的手機短訊,內容是:「您好,國家檢測到您是重度貧困人口,為保證國家2020年全面脫貧目標,請您明早8點準時到當地公安局自首接受死刑處置。」
重度貧困人口得到公安局自首、還要被處死?!這顯然是有人惡搞造謠,玉林網警對這個假消息進行了闢謠。
然而,網上輿論場對於扶貧的這般冷嘲熱諷,反映了民間的多層疑慮,其中既有對貧困線認定標準的不屑,也有對官方扶貧的工作方式的不信任,乃至對「全面消除貧苦」這個目標都懷疑,認為將會引發更多數字造假與形式主義。
按照中國現行物價水平,年收入超過4000元在城市裡別說很難供房,伙食費恐怕都不足,但換一個角度說,中國偏遠地區如果還有許多人的年收入還不足4000元人民幣,從社會公平正義的角度而言,確實說不過去。
就筆者親身採訪以及報社數名同事所見,中國投入大筆資金扶貧,改善偏遠地區的公共服務與基礎設施,一些駐村幹部以「土法鍊鋼」的方式扶貧,也確實給當地民眾生活帶來了改變。官方通報數據稱,幾年來有數以百萬計幹部被派到貧困地區駐紮扶貧,其中犧牲在扶貧崗位上的一共770多人,中國扶貧之力度與決心,可見一斑。
然而,扶貧幹部的工作成效確實受限於當事人的素質,以及是否具備推動農村發展產業的能力。香港《端傳媒》不久前就深度報道揭露,廣西某醫院的中醫師被派到農村扶貧,他想點子帶動貧困戶養雞,結果因不掌握技術,雞群染上雞瘟,陪了夫人又折兵。
這類荒誕故事,反映出從上到下、以政治帶動經濟的扶貧體制弊端。在指令式的扶貧運動中,一些大企業還被要求分攤扶貧責任,比如大量採購並無市場銷路的貧困戶手工藝品,等於變相的救濟,而這種救濟能持續多久?也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些批評者認為,更有效率且可持續的扶貧方式,是依靠市場機制,深度發展經濟與生產力。此言有理,但試問中國改革開放進行了幾十年,卻仍有7000萬人口生活在市場之光「照耀不到的角落」,如果沒有特殊方法進行扶持,他們何時才能走出絕對貧困呢?
當然,要在規定時間裡、完成指標式地讓幾千萬人脫貧,其中包含着試錯成本與代價,以及能否持續的隱憂。但對於中國式扶貧,也不宜僅僅以調侃與諷刺對待。說到底,在更好、更可行的扶貧方式出現前,中國政府改善千萬絕對貧困人口生活的「初心」與努力,還是值得客觀對待與肯定。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