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德財:「假日經濟」可為本地消費市場帶來「及時雨」
政府近日宣佈將逐步增加法定假期,使勞工假與銀行劃一至17日。市民對政策大多支持,但普遍認為「逐步增加」太保守。不少公司目前仍以七日年假、法定勞工假期及強積金作為福利,據國際勞工組織的研究,香港的法定假期數目在103個國家及地區中排尾四,落後歐美國家平均的三十日假期。政府不願放寛假期,主要是擔心對經濟造成損失。政府曾估算增加一天法定假期,對僱主帶來的成本為3.7億元,但政府的評估,卻未有考慮到「假日經濟」帶來的經濟效益。
根據學者研究,假期時人們會因「Holiday Mood」更有意欲去購物及消費,享受生活,產生「假日經濟」效應,期間大部份的經濟活動,包括餐飲業、零售業、娛樂業、交通運輸業、影視業等,都會受到顯著刺激。中國內地經濟近年急速發展,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善用「假日經濟」。內地政府奉行「鼓勵消費、擴大內需」的經濟政策,先後推出了「五、一」、「十、一」、「春節」三個七天假期,為居民消費提供了充裕的時間, 2008年至2017年十年間,國慶黃金周旅遊人次從1.78億增長到7.1億人次,當中境內旅遊帶來的收入規模從798億元增長到5900億元,增長超過6倍。
本港若增加法定假期,亦可帶來類近的效果。法定假期推行後,這些假期時需要提供服務的公司,需為現有僱員提供假期上班津貼,或要聘請兼職員工,可創造大量就業機會;而市民亦更有動力透過努力工作,累積消費能力,避免「有錢無時間洗」,有助促進經濟繁榮。
有人曾提出自由經濟原則下,政府毋須干預,任由公司與僱員間自行制定年假即可,而且年假較法定假期更有彈性,可避免法定假期時大量市民出外做成的交通及公共空間擁擠。但由於法例規定,年假時間乃由僱主經徵詢僱員後決定,僱主具有主導權,法定假期可確保議價能力較低的僱員獲得基本保障,亦避免爭拗;而服務行業亦可預計法定假期時較多消費,提早準備所需的額外人手及服務需求。故政府應盡快增加法定假期,發揮「假日經濟」,刺激香港經濟「內需」,帶旺本地消費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