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正察:AI時代 就業如何轉危為機
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總監 水志偉、助理研究員 温韞
日前政府公佈第一季經濟估計數字, GDP按年下跌8.9%,創下有紀錄以來最大的單季跌幅;失業率達到超過九年來的高位,升至4.2%。政府亦修訂此前的經濟預測,下調今年GDP估算至最壞倒退7%。經濟活動嚴重萎縮,失業人數迅速擴大,但勞工市場還面對一個更長遠的挑戰。隨著人工智能(AI)技術興起、逐漸取代人力,勞工市場迎來了結構性改變的巨大壓力。
科技的發展和應用是一把雙刃劍,在取代人力的同時創造更多發展機遇,AI亦不例外。一方面,隨著部分行業和工種逐漸自動化,機械人被更多地用以節省人力成本,人類就業前景受到相當衝擊。牛津大學教授提出的基於工種的估算方法(Job-based Approach)計出在未來20年內,OECD國家內平均有57%的工作崗位有較大風險被AI取代。麥肯錫亦提出另一個基於工作任務的估算方法(Task-based Approach)。以客戶服務人員為例,將該工種按業務(包括回答問題、處理交易、跟進查詢等)分類,估算其中AI能完成的比例,再得出這種工作整體的自動化潛力,由此可得世界各主要國家有43%至56%不等的工作能被AI取代。
兩種計算方法都會得出AI會搶走人類工作飯碗這個相同結論。但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呢?如同此前幾次技術革命,AI亦能為人類帶來全新機遇。譬如伴隨著技術革新,機械製造、航空運輸等行業應運而生,帶來了數以十億計的全新就業機會。麥肯錫判斷AI在未來數十年能為全球經濟平均帶來0.8至1.4%的年增長。世界經濟論壇亦估計,截至2022年,AI將在取代7,500萬個工作崗位的同時,創造1億3,300萬個全新工作,從總體來看對就業反而很有好處。
近年,中、美、英、歐盟、法、德、日、韓等地區紛紛推出高層次的AI發展戰略和行動計劃,儘管香港政府已釐定了包括AI在內的四個優先發展的創科範疇,但尚未就AI的發展制定具體路線圖。政府應制定一套全面的AI發展策略,特別是提供未來勞工市場結構性轉變的預判。在AI時代,我們可能面對嚴重的勞工技能錯配問題,因此除目前「保就業」的短期措施之外,政府亦應及時調整長遠政策,配合目前中學STEM教育的完善升級,及早培訓人才、或幫助現有勞工升級技能,幫助勞工市場快速適應AI時代的變化,令香港在不犧牲勞工飯碗的同時,能順利搭上AI時代發展的快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