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晉:遙距營商計劃 (D-BIZ) 如何確保公平?
推動數碼轉型,是近年各地政府都在做的事,在新加坡,當地政府在2016年的時候就曾經推出一份關於未來經濟轉型的報告,勾劃出其未來創科與經濟發展的藍圖,同時亦加強對於當地數碼培訓的資助。而今次政府在原有的科技券計劃之上再推出遙距營商計劃 (D-Biz),由於全額資助,每家資助額達30萬,反應非常熱烈,也引來不少爭議。
對於今次的計劃,就我個人觀察,業界主要有兩類反應,一當然是歡迎有關政策,畢竟在疫情影響下,不少行業大受打擊,亦有不少原有的項目被叫停,今次的資助對於用戶以至服務供應商都是一個不錯的發展機會。但與此同時亦有業界朋友擔心是次計劃會打亂市場秩序,畢竟資訊科技服務一向難以衡工量值。同樣是設立網上商店,當中的技術設計、用戶體驗等等的細節都可以很不一樣,但在今次的申請下,相關質素的差異恐怕難以分辨,對於一些有心有力的供應商來說不一定有利。
五億元的撥款,以每家申請公司可以盡拿3個資助方案30萬資助額計算,只有1666家公司能夠受惠,坊間有不少要求加碼注資的聲音,同時近來也看到有報導指有中小企申請8萬多元的資助,最終只批出9,000元,讓人不知所措。
筆者認為就個別案例將整個 D-Biz 計劃寫成「呃盡全港中小企」實屬嘩眾取寵,因為畢竟不肯定當中的案例的公司到底是甚麼葫蘆賣甚麼藥,現時市面上的確亦有不少公司為了申請資助而寫上跟其業務無甚相關的計劃,有違計劃原意。但與此同時,對於計劃完整及合理的公司,如果要調低最高資助額,例如由每個方案10萬減至5萬,甚至1萬,這個做法我就甚不認同。畢竟對於一家有質素的供應商來說,其實一個10萬的方案本身可能已是接近成本的價格,接下這些生意都是多除少補,如果再將資助價格下調,恐怕難以執行相關方案,最怕這樣會壓低市場原本的價格和定價,最後有質素的方案做不來,剩下的如果是濫竽充數之作就不太理想。
在現時申請眾多的情況下,D-Biz 成為中小企救亡轉型的「近水」已不可能,未來亦會有更多的爭議。個人認為秘書處在篩選了符合申請資格的公司後,可以多走一步,讓申請者提供更詳盡的計劃,包括如何落實有關細節,有關計劃如何能夠提升其業務、協助其轉型等等,衡工量值,再決定最終獲批的公司名單,相信這樣對於有心的公司較為有利,也較為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