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詠紅:「講好中國故事」為何這麼難?

2020-09-21
韓咏紅
聯合早報副總編輯兼聯合早報網(中國)主編
 
AAA

66566.jpg

世界越來越紛擾,西方世界與中國的矛盾一再增多。近日與中國朋友談到國際形勢,他有焦慮,更有不解與不平——中國做了那麼多事,為什麼總是不被理解?成就總被懷疑甚至歧視?2013年以來,中國努力對外「講好中國故事」,但外界還是充滿成見,「到底怎麼樣才能講好中國故事?」

這是老問題了。在回應前,我先聯想到最近發生的兩個真實事例。

一是在台海兩岸引起風波的「求和說」。中國官媒央視的涉台時評欄目《海峽兩岸》資深主持人李紅,上周四點評國民黨前副主席王金平將赴陸參加第十二屆海峽論壇,熒幕出示字幕點評:「台海兵凶戰危,這人要來大陸求和」。

這個點評旋即在台灣激起反彈。國民黨批評大陸不友善,要求李紅道歉,李紅緩頰解釋「求和」是「尋求和平」但不道歉。最終,國民黨宣布取消以政黨形式參加海峽論壇。

其實,在當前緊張的台海局勢下,海峽論壇籌辦不易,雖說王金平率團訪問大陸也不會改變什麼,但大陸既然續辦論壇,自然是希望維持一個可能緩解氣氛的交流平台,沒有刻意製造障礙之理。而李紅的主要觀眾是大陸民眾,她暗批和民進黨暗通款曲的王金平,對於調整「九二共識」的國民黨主席江啟臣也有敲打之意,用了「兵凶戰危」「求和」這類嚴厲且不客氣字眼,則契合了大陸民意氛圍。

不想,這「求和說」傳到了台灣,導致了後續的風波。李紅事後澄清,涉事表述純屬個人,不代表官方,大陸台辦發言人馬曉光也呼籲外界勿將之上綱上線,結果又是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

一個媒體人的點評為什麼產生這樣大的影響?難道大陸主播就沒有發表個人觀點的自由嗎?答案就在於,因為央視頂着中央官媒的正式身份,不管是李紅或其他主持人只好背負這個包袱。而李紅估計沒想到言論會傳遍台灣,否則估計也會換一個調子。

這恰好反映了「講好中國故事」的部分難點。其中首要的一點是:大陸社會與外部受眾在情感邏輯、價值觀與認知上都存在相當大的差距,而大陸以「內外有別」為原則,將宣傳分成內宣與外宣,卻又頻頻發生錯位甚至自相矛盾。

同樣一句話,中國民眾聽來大快人心,在外部卻可能引起很大反感。而隨着世界信息的流通,「內宣」與「外宣」之間根本就不存在隔離牆」。於是,中國的「內宣」也都成了「外宣」,還屢屢抵消「講好中國故事」的外宣努力,就像一面爭取台灣民心,一面說人家來「求和」;一面宣示走和平道路,一方面張揚「厲害了我的國」。

再者,大陸主要媒體都是官媒,好處在於口徑高度統一,壞處是一切發言都可以被惡意曲解為「官方授意」,甚至揣測大陸內部不團結,出現「多頭馬車」,讓官方的宣傳策略選項變窄。

另一種錯位是官員人為的,那就是「對外說話給國內聽」「對外示強給國內看」。這類表態出發點就是迎合國內,又怎麼可能起到正面的宣傳和解釋效果呢?

說起來,「說好中國故事」這道難題,外國人也不一定辦得好。這是我想到的第二個事例:迪士尼最新電影《木蘭》費好大勁宣揚集合中國傳統美德與現代女權意識的所謂「忠勇真孝」,不也被大吐槽嗎?

那是不是說,「中國故事」就沒可能講好?絕不是,但要真講故事、別宣導理念和精神。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主任趙啟正多年前就做了精彩的比喻,主張給人吃「原生態蘋果,不要做成果醬,不要做成維生素C」。

蘋果指的是中國人的真實故事,維生素則是現實背後的治理理念、哲學,甚至包括社會主義。讓人吃原生態的蘋果,就是中國要自信地把民間真實直接讓人看,讓外國媒體、觀眾自己體會個中的精神,如此一來,中國治理成效與合理性自然凸顯。而既然強調「原生態」,我想內宣與外宣也應該是一致的。如果老要抽取某種精神理念去宣傳,連迪士尼做起來都蹩手蹩腳。

其實,西方人可以對某個國家的人民產生好感,而對不論哪一國的政府往往都是質疑,所以「講好中國故事」的破解法則就是「講好中國人的故事」,少一些內外有別的宣傳或政策讚美。這說難也不難,中國人有那麼多故事好講,端看大家要不要做而已。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