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明軒: 也談華為
過去兩年,因中、美兩國全方位的政經角力而令華為成為世界各大媒體爭相報導的對象,當中不乏美國晶片技術禁運對其打擊的分析,也有對華為該如何轉營求生的評論。姑勿論對華為制裁的結果如何,往後數年定有大量學術論文及殿堂級䅁例分析,供各政、經及商學院作參考。在此,筆者不敢妄加評論,只好把從友人得知的華為軼事與讀者分享。
十多年前,有一位本地電腦工程師獲邀到訪華為於深圳的工廠作業務商談。會議過後,華為負責接待的同事帶他們到訪研發樓層,並介紹這樓層有百多位科研人員工作,當中有十多位員工取得工程碩士。這位從香港來的電腦工程師聽到碩士人數感到有點意外,因當時內地高等教育並未普及,但華為仍有這麼多高學歷員工。接着,華為同事告訴他餘下同事全已取得博士學位,他們從全國不同省市來到深圳工作。這位香港來的朋友立時語塞,腦海在想華為絕非一間以抄襲為主的山寨工廠,而且如何匯聚這麼多不同背景人才?
就算是最好的千里馬,仍必須有伯樂。華為雖然十分勤奮努力,但對公司管理及國際貿易開拓仍需要一位好老師。華為的老師並非甚麽政府派駐官員,而是得到廣泛稱許的美國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IBM的華為顧問團隊包括來自香港及世界各地的科技項目及企業轉營管理專家,為公司提供意見及協助建立營運架構。因此,華為創辦人任正非於接受媒體訪問時說,雖然公司受到美國政府打壓,但仍然十分感謝美國朋友的幫忙,所言非虛。
從華為科研之路看香港創科發展,百感交集。理性、包容是科研之正道,香港自詡國際都會,我們能否真能尊重從五湖四海、不同背景到來的人才?社會各方可否摒棄敵我二元思維模式,回歸理性,以目標為本,互相包容?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