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泛民還可以做政治決定嗎?
泛民主派議會去留的民調日前出爐,無甚驚喜,泛民主派如期決定延任(陳淑莊因個別理由例外)。有意思的是,在一輪民調之後,泛民主派說民調結果顯示不論「去留」都不過半,不能定斷,如今要由自己做「政治決定」。問題是來到今時今日,泛民主派還有能力可以做「政治決定」嗎?
「政治決定」不外乎三個元素︰判斷、能量、理念。
先看看這次民調的始末。政府於7月底宣佈因疫情取消今屆立法會選舉,反對派陣營中已出現了杯葛議會的聲音,然而當時泛民主派仍然可視這些為雜音。隨著黎智英等美國代言人亦提出有關構思,泛民才發現「辭職」不是雜音,而是一種政治路線的分歧,而這條路線顯然有違他們的政治利益。當他們急於組織自身所謂「議會路線」的論述時,才驚覺無論動員多少學者、專家,民間領會的不多,認為「議會路線已死」的民意已成形,在8月下旬,香港民意研究所公佈的相關民調中,已反映了在「民主派」受訪者中有六成三人反對延任,支持延任的只有兩成。在這個時候,「主留」的泛民主派做了一個政治判斷,就是決定再辦一個民調,並依此定斷最終去留。
自冠「民主」之名的「泛民主派」,以「民意」為定斷,聽起來合理不過。然而,問題是「主辭」的陳志全與朱凱迪相繼表明不會延任,無須等待民調結果。難道陳、朱二人不及其餘依據民調的15名議員「民主」嗎?當然不是,分別在於二人的政治能量,足以支持其政治決定,可以說走就走,不怕得失選民。泛民主派不是沒有留下來的勇氣,而是沒有留下來的政治能量。
泛民主派需要一個「集氣」的工具。泛民主派想留任,故此「民調」的設計要服務結果︰一是把門檻改為只計算15名「主留派」的支持者,將「主辭」的支持者排除在外;二是在問題字眼中避開「人大常委決定」、「繼續履行職責」等敏感字眼;三是設置「一半半」的選項,讓結果難以過門檻,增加泛民主派的主導權。這些設置的心思,機關算盡,然而這種「搬龍門」操弄民意的玩法,比任何辯解留任議會的說辭更有影響力,支持者看在眼裡,難免不齒,泛民主派再而失去了政治理念。
在政治判斷、能量、理念全失的情況下,泛民主派此時要作出正確的「政治決定」,還可能嗎?接下來,泛民主派更面對的就是「民調」的後遺症,將泛民主派的情況暴露人前。民調反映了其支持者中有45.8%「反對留任/支持辭職」,佔整體的12.6%,這大約一成人將會成為「抗爭派」的頭等獵物;另外「支持留任/反對職辭」的47.1%中,有多少是認同議會抗爭,有多少是希望理性議政,姑且以一半一半為推測,泛民主派留任議會後,若果打算在議會搞「抗爭」,也會得失其支持者中的23.6%,佔整體受訪者的6.5%。錯失政治決定的泛民主派在未來只會進據失據,左右為難,可能同時失去上述12.6%和6.5%,合共接近兩成人。
泛民這次「政治決定」風波,從政者要引以為戒,判斷、能量、理念三者不可偏廢。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