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顯:反駁張五常對深圳的分析
上周,我寫了2篇關於深圳的文章,指出其獨特地位和中央政府對它的重視,以及它超越香港、北京、上海的必然性,然後,我發現了,在去年4月20日,張五常在名為《大灣區與深圳的未來》的高峰論壇有更大膽的說法:「三十年前我推斷上海的經濟將會超越香港;今天我推斷深圳一帶會超越上海。困難重重,但假以時日,我應該對。深圳將成為整個地球的經濟中心。」
他提出的理由是矽谷沒有一個像東莞水準的工業區,理由是「廠與廠之間,廠與山寨之間的互相發放的方便」,翻譯成人話:各生產方在資訊交換很成熟,因此可以作出很精細的分工。
第二則是:「東莞一間工廠專業員工的最低包食宿的工資,約是美國西岸不包食宿的三分之一,而東莞的工業最低市價工資是遠高於我知道的江西與河南等地——高一倍多。」
這即是說:非但人工便宜,還有源源不絕的更便宜外地員工流入,減低生產成本。
此外,他提出另一條件:人民幣遲早國際化,解除外匯管制後將令深圳再次起飛。
有趣的是,我完全同意張教授的結論,但卻不同意以上3點。
第一是,我並不認為在矽谷的廠方之間的資訊不夠發達。東莞作為深圳的大後方,廠方的成功因素是:人口夠多,分工更為精細,這降低生產成本。不消說,分工更精細,必須有更優良的資訊交流渠道,但這是果,不是因。
第二是,城市的成功因素,永遠不能是因人工平,這是荒謬的。城市「成功」的定義之一,是人均收入的增加,因此,如果城市的人工低,那就怎也不能算上「成功」。當然,如果能吸引到鄰近地區的人到來工作,提高整個國家的國民收入,也算是一種「幫補」。
第三是,就是人民幣不開放,深圳也會繼續高增長。這就是香港和深圳的定位分別:香港是外匯中心,大部分的美元都經香港流入的,深圳卻將是第一大城市、全國人才的匯集中心,主要靠的是內循環。由於中國是14億人的大國,內循環的總額一定比外匯總額為大,因此,深圳的潛在總收入也會遠多過香港。
文章原刊於《am730》。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