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清波:「胡錫進式」言論不利兩岸融合

2020-10-19
鄧清波
中國時事評論人
 
AAA

989.jpg

相比起「武衛」來說,「文治」即文明、文化、文學的聯絡和溝通,顯然更有利於兩岸民眾的心理融合,有利於兩岸社會的根本長遠利益。所以,大陸的「胡錫進們」與其高呼「唯有充分做好軍事鬥爭的準備」,不如在如何提升大陸對台的文明、文化、文學影響力方面多動腦筋、出謀獻策。

台灣在野黨、國民黨黨團提出「請求美國協助抵抗中共」和「台美復交」兩個提案,獲得無異議通過。對此,中國大陸媒體刊登輿論名人胡錫進的言論稱,未來的兩岸和平和國家統一是指望不上他們了。「我們決不可再抱幻想,唯有充分做好軍事鬥爭的準備,要隨時能夠給『台獨』以決定性的懲罰」云云。

當前,海峽兩岸關係跌進新的谷底。由於台灣民進黨蔡英文當局全面倒向美國、對抗中國大陸,美國特朗普政府也在派遣高官訪台、售台武器等方面頻頻突破美對華公報承諾,使得中國大陸民間和輿論不乏焦慮,認為大陸要做好「武統」準備的聲音明顯增加。

與此同時,台灣前總統李登輝10月7日安葬,為此,全台灣公務機關下半旗一天,蔡英文率一眾文武官員陪禮迎靈。李登輝生前公然宣稱自己曾經是日本人,主張釣魚島等屬於日本領土,死後卻依然享盡台灣當局和朝野政黨所給予的「哀榮」。

也與此同時,台灣藝人歐陽娜娜在中國大陸央視國慶晚會上獻唱《我的祖國》,不僅民進黨當局揚言「調查」「法辦」,台灣輿論更是不乏口誅筆伐,甚至連歐陽娜娜的姐姐也慘遭島內網民謾罵。蔡英文當初競選時宣稱的「不會讓任何一個人為自己的認同道歉」一語落空,更顯示眼下台灣「仇中」「抗中」甚至搞起了「株連」。

上述現象,凸顯目前的台灣社會,對「親日」「媚日」的言行不以為意,存在很大的包容度,而對所謂「親中」「和中」的人卻視若寇讎,充滿民粹敵意。看在大陸民眾的眼中,簡直是匪夷所思。兩岸明明同文同種,而日本軍國主義曾經殖民台灣,為何許多台灣人卻依然親近日本,而不願承認自己是中國人?這種現象,更會使得一些大陸民眾對台灣民意倍感失望,從而認同胡錫進的「武衛」言論。

作為長期關注台灣局勢的學者,近日,筆者恰好觀看了台灣電影《世界第一麥方》,講述的是台灣麵包師吳寶春的故事。管中窺豹,這部電影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台灣部分民眾為何「親日」而「仇中」之惑。

吳寶春曾經榮獲在法國巴黎舉行的首屆世界盃麵包大師賽(Les Masters de la Boulangerie)冠軍,台媒稱他為「台灣之光」。然而,他也曾經遭遇過和歐陽娜娜相似的困境。2016年,台灣親綠媒體把他所說「我不會把眼光只看到中國」扭曲為「我餓死也不會到大陸」。因此,2018年,「吳寶春麥坊」於上海開業試運營,網民質疑其贊同「台獨」。為此,吳寶春發聲明說,「身為中國人,是我的驕傲。」 

儘管吳寶春公開承認以「身為中國人」為榮,但是,在《世界第一麥方》這部以他為原型的台灣電影里,卻讓人感到了濃濃的「日本味」。比如,劇中反映,吳寶春的麵包技藝之所以能突飛猛進,是因為他曾經去日本進修;劇中一些人與人之間交往的禮節,也更像是「日本式」的,如吳寶春和同行見面之間的深鞠躬等;甚至整部影片的畫面等敘事風格,也能看到日本電影的深刻影響。

可以看到,相比起中國大陸,作為發達國家的日本,對台灣社會的影響有着三個途徑:一個是文明上的,就是日本的物質文明、科技文明等讓台灣人樂於學習,如吳春寶專門去日本學麵包技術。一個是文化上的,日本曾經的殖民,使得許多的日式生活理念、方式等文化因子已深深殖入台灣社會,且戰後仍對台灣持續滲透;而由於中日在傳統文化上具有相當程度的同源性,又使得這些實質是日本文化的東西,容易被當成是中華文化,但它們對一些台灣民眾潛移默化的影響則是日本化的。例如,深鞠躬作為社交禮儀,在中國大陸實際已不採用,因此它實質是對日本禮儀的認同。

還有一個是文學上的,這裡的「文學」是一個泛化的概念,指的是包括電影語言在內的各種表達方式。日本作為先發達的國家,其音樂、電影、小說等流行文化曾經長期引領亞洲風騷,其表達方式也更容易為同為資本主義社會的台灣社會所接受。

以《世界第一麥方》這樣的台灣電影為例,小人物的日常敘事,細膩的個體生活刻畫和情感表達,對個人奮鬥和成功的強調等等,這都與中國大陸慣常使用的國家集體等宏大敘事的語言迥然不同,也更容易引起「小確信」情緒泛濫的台灣社會共鳴。

從根本上來講,當前一些台灣民眾、特別是年輕民眾對中國大陸的疏離,與日本殖民台灣以來一個多世紀的兩岸區隔,更與李登輝當政以來已經持續近三分之一個世紀的「去中國化」文化與教育切割密不可分,是政治操弄和政客誘導的結果。但是,如果要在文明、文化、文學等方面影響台灣,中國大陸也確實還有諸多須要提升和改進的地方。

應該看到,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化和國力的上升,中國大陸對台灣的文明、文化、文學影響實質都是增強的。由最開始對港台流行文化的追慕,到現在大陸影視劇、節目等反過來風行台灣,乃至蔡英文當局要不惜搞「思想審查」、封殺大陸視頻軟件愛奇藝等產品,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但是,中國大陸仍然處於「將強未強」之時,軍事等硬實力已有長足進步,然而在文明程度、文化軟實力和文學表達水平等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拓展空間。

相比起「武衛」來說,「文治」即文明、文化、文學的聯絡和溝通,顯然更有利於兩岸民眾的心理融合,有利於兩岸社會的根本長遠利益。所以,大陸的「胡錫進們」與其高呼「唯有充分做好軍事鬥爭的準備」,不如在如何提升大陸對台的文明、文化、文學影響力方面多動腦筋、出謀獻策。

「充分做好軍事鬥爭的準備」絕對不是當前大陸對台政策的「唯有」之道,這方面的「胡錫進式」言論,可能反而對大陸的文明、文化、文學影響力造成損害。它於「武衛」無益,因為兵者國之重器,不能輕易喊打喊殺;卻於「文治」有損,因為它不細究根源,卻助長兩岸民粹對立。

如果說,李登輝那一代台灣人之所以會自認曾經以日本為「祖國」,是因為他們成長在日本殖民文化之下,當代台灣人對大陸的疏離和切割,則表明中國大陸在台灣的文明、文化、文學之「光復」並未真正完成。

針對特朗普當局和「台獨」政客的可能挑釁,必要的軍事鬥爭準備固然需要,但大陸更應該堅持「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加快提升自己的文明程度、文化實力和文學表達水平,以爭取台灣社會的嚮往。

當前,尤其應該找到大陸倡導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誠信、友善」等理念,與台灣民眾價值觀之契合點,加強溝通與交流,這樣,當李登輝已經入土之後,「歐陽娜娜」才會真正多起來,才會更加得到台灣民眾的理解與認同。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國防部新聞局局長、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大校就境外社交媒體平台炒作解放軍093型核潛艇在台灣附近海域發生嚴重意外一事回應中評社記者提問指出,有關消息純屬謠言,不要被帶節奏。

    中評社  2023-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