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稽山:內地脫貧對香港的借鑒意義(上)
隨着最後一批貧困縣在11月23日宣佈脫貧,內地成功告別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已經實現,成果令人振奮。但與此同時,香港的貧富懸殊卻不斷惡化,樓價連續十年被評為世界最難負擔,「劏房」成為國際笑話,貧窮人口佔總人口近兩成。香港歷屆政府雖然都說要扶貧,但卻總是越扶越貧,這是為何?其根本原因就在於香港政府完全就沒有弄明白香港貧窮的原因是什麼,自然無法對症下藥。筆者認為,香港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罪魁禍首就在於生產關係長期落後從而導致分配不公,其次則是過度迷信市場缺乏基本的保障制度。
許多香港人對內地脫貧可能不屑一顧,因為按照最新標準,人均年收入4000元人民幣就算脫貧,以一家三口來說也就是一年1.2萬或每月1000元。這個水平在香港看來自然低得可憐,但是在內地的貧困地區已經足夠溫飽。當然這並不是說內地的貧困問題就此解決了,內地用的是絕對貧困的概念,也就是看收入是否足以維持生存的基本需要。香港早已解決絕對貧困的問題,當前面對的是相對貧困的問題,根據政府標準,月入低於全港中位數一半便算貧困,最新數字為140萬人創下新高。以相對貧困來看,內地的扶貧工作依然任重道遠,但是自2013年以來,全國累計減少絕對貧困人口9300多萬,這絕對是足以載入史冊的偉大成就。
雖然內地和香港對貧困的標準不同,貧困的程度和階段也不同,但是成功扶貧的方法依然值得借鑒。内地扶貧之所以成功,主要功勞就在於政府的強力干預,香港政府雖然也派糖不絕,但是結果卻截然不同,其中的差異就在於內地清醒地認識到,造成貧窮的原因並不在於生產力和生產資料不足,即社會上並非沒有足夠的蛋糕,而在於生產關係的落後,即分配蛋糕的方式有問題,因此內地是從制度上改善收入分配及提供充份的社會保障,從而根治貧窮問題。
自從工業革命以來,隨著生產力的極大提高,社會上有了有更多的生產資料並可以產出更大的價值,即原材料的開發和工藝的改進令社會可以製造出更大的蛋糕,按道理足以分配給世上所有人,但事實卻是世上大部分人依然陷入貧困,同時少數人富得流油。這是為何呢?其實中國的先賢早就給出了答案,《老子》有云:「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餘。」大意就是:「天道在於鋤強扶弱,但在人道也就是人設計的分配制度,越窮的人就越會被剝削,財富都被轉移給富人。」所以富者越富窮者越窮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分配制度不公,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生產關係落後。
資本主義主要依靠市場進行分配,因為其相信市場是萬能的,能恰如其分地進行公平分配。但馬克思發現,由於生產資料的不平等導致權利的不平等,權利不平等就會扭曲生產關係,令財富分配向著生產資料擁有者傾斜。意思是擁有土地、資本和技術等生產要素的人,會擁有更大的權利,他們會利用這種權利將分配制度改得對自己更有利。因為資本的本質是逐利的,而人性往往是貪婪的,所以市場在拥有生產資料者的操控下,在分配制度上是失靈的。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列根和英國戴卓爾夫人倡導「小政府、大市場」的新自由主義興起,在這種思想主導下令分配制度的失靈被進一步放大。香港恰因新自由主義而崛起,因此也一直是「小政府、大市場」最堅定的執行者,張口閉口就是「積極不干預」,所以生產關係長期落後,這才是香港貧富懸殊的最根本原因。
君不見香港的富商巨賈壟斷了一切仍不滿足,由他們打造的大市場根本就是一個不公平的分配制度,而香港的小政府對於分配制度的失靈根本無力糾正,只能任由人民不斷被他們剝削。近年來,新自由主義由於導致貧富懸殊惡化等弊端已經逐漸被國際拋棄,只是香港是新自由主義最大的受益者,因此至今仍死守不合時宜的這一套,這根本就是拿著先人的裹腳布當傳家寶,但香港的不少官員卻以此為榮,這不是不思進取就是水平太低。當社會不公平到了極點,人民活不下去了,自然就會造反,這就是去年香港暴動和近年一切矛盾的深層次原因。
受篇幅所限,關於香港過度迷信市場以至缺乏基本社會保障制度的問題,留待下篇再細述。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