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文:從劉鳴煒挨罵 看深層次矛盾
雖然網絡輿論熱潮已過,但是作為「富二代」的華人置業董事會主席劉鳴煒,在早前接受訪問時表示,自己不認同家境好等於「人生勝利組」,又以身邊的朋友為例,指他們跟自己家境相近,也不一定每個都有成就,結果在網上招來一片批評之聲,整件事情的背後,既反映一種輿論生態,亦反映一種社會現象,某程度上而言,更可以說是反映香港社會現存的深層次矛盾,實在值得撰文一說。
先說輿論生態,任何正常人都知炫富容易遭人恨,所以家境好是否等於「人生勝利組」這類話題,相信不會是劉鳴煒自己挑起,更大可能是來自記者提問,而這幾乎是一條陷阱題,因為作為「富二代」的他,很難要他承認家境好等於「人生勝利組」,結果必然是引來大部分家境不好或一般的年輕人覺得,劉鳴煒是在得了便宜還賣乖。說得直白一點,劉鳴煒其實是被記者擺了一道。
至於記者何故要擺劉鳴煒一道,相信跟他過去曾勸年輕人少去幾次旅行,把錢存來作為買樓首期,結果招致一遍罵聲,認為他「離地」(不知窮人疾苦),有着直接關係。畢竟,傳媒特別是網媒,需要吸睛的話題,以此帶動流量或銷量。當他們發現劉鳴煒不排斥媒體訪問,而誘導對方說出一些挑動貧富對立的言論,便能引起輿論熱議時,他們自己樂於弄這一類陷阱題,讓對方怎樣答都會招罵。
當然,媒體借製造一些挑動貧富對立的話題「吸睛」,背後正是反映着當今的香港社會,貧富懸殊問題已經愈來愈突出。更重要的是,相比起貧富差距愈來愈大,香港現時所面對的更大問題,其實在於社會流動性愈來愈低,過去的社會階梯逐漸失靈。用內地慣用的政治術語來說,便是香港的階級固化問題愈來愈嚴重,因而令社會的階級矛盾越發尖銳。
以所謂「人生勝利組」此一網上潮語為例,背後正是在調侃香港的階級固化問題:富人和窮人的孩子,所獲得的教育資源並不一樣,富人的孩子即使資質平庸,亦能透過私人補習、海外升學等途徑取得較高學歷。到了步入社會,兩個人即使資質一樣,付出的努力亦一樣,但是亦會由於二人的家境不同,因而有着不同的人脈和資源,令富二代更易取得更多財富、成就和社會地位。
正因如此,劉鳴煒的回答,才會觸動家境不好到家境一般的年輕人神經。任何人都會知道,家境和資質一樣的情況下,努力是取得成就的決定性因素。問題的關鍵在於:一個資質平庸的富二代,即使不甚努力,只要其父能以家族信託的方式,防止後人敗家,對方一生所獲得的財富和生活水平,是一個資質比對方高的窮人,努力一輩子也得不到,而這才是富二代何以被稱為「人生勝利組」的原因。
是故,只要我們透過現象看本質,便會發現劉鳴煒不懂悶聲發大財,因而被掌握流量密碼的記者擺了一道,被拿作挑動貧富矛盾的標靶,不過是問題表象;香港貧富日益兩極化、社會流動性降低,以及過去的社會階梯失靈,才是劉鳴煒能被人視作標靶的真正原因。更重要的是,階級固化是資本主義成熟經濟體的普遍現象,英國廣播電台(BBC)便曾拍出一套名為《人生七年》的記錄片,找了 14 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拍,每七年記錄一次他們的生活,結果發現他們的所屬階級並沒出現變化。
如此一來,在上世紀已完成社會原始資本累積的香港,回歸後在奉行一國兩制下,繼續沿用着過去的資本主義制度,亦自然難免階級固化的命運。另一方面,由於義務教育普及化,獲得高等學歷比過去容易,大學本科畢業亦已不再是甚麼「天之驕子」,香港戰後嬰兒潮的一代,能透過努力學習完成階級飛躍,因而不斷宣揚的所謂「知識改變命運」,到今天亦已逐漸失靈。
由是觀之,正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階級固化已成了香港最尖銳的社會問題,甚至可以說是深層次矛盾的核心內核。在此情況之下,緩和貧富之間的對立和矛盾,重建社會階梯,可以說是現屆政府,乃至是未來幾屆政府的最重要任務。若再像部分人那樣懷緬過去,把社會積累的怨氣,歸咎於香港已再沒所謂的「獅子山下精神」,或者單純地把窮人未能完成階級飛躍,歸咎於對方不夠努力,非但沒有意義,甚至只會進一步激化矛盾而已。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