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忠平:美國海軍戰略思維依舊停留在「冷戰」
最近有這麼兩條關於美軍兩棲攻擊艦的新聞,一條新聞對美軍來講是噩耗,一條新聞對中國來講是再次挑釁。
所謂噩耗,就是美軍「好人理乍得」號兩棲攻擊艦已經變成了「死人理乍得」號,畢竟足足燒了幾天,大火終於被撲滅了,但實際情況是沒啥可燒的了,大火就自然熄滅了。後來,經過美軍認真仔細評估,這條排水量4萬噸的兩棲攻擊艦沒法修了,如果要想大修一遍,耗資巨大,還不如造一艘5萬噸、新的「美國」級兩棲攻擊艦,於是乎美國海軍只能忍痛割愛了。但「好人理乍得」還是可以發揮餘熱的,學一學「小鷹」級的「美國」號航母吧,當作靶艦讓美國海空軍實彈打一次靶,看看「黃蜂」級兩棲攻擊艦究竟多久可以被擊沉,要知道「美國」號航母前後攻擊了將近一個月才沉入大海,這些實測數據還是有效的,對於建造新的「美國」級兩棲攻擊艦是大有益處。當然,還可以有別的歸宿,比如送給印度,但全部裝修的錢需要印度人掏,而且必須是美國裝修公司負擔裝修,這是一條出路,看看印度是否願意接手。再就是廉價賣給中國廢船廠,1000美金,最多不超過1萬美金,不用美國人包郵,快遞可以找中國的順豐,把「死人理乍得」拖到南海,用解放軍的「東風21D」和「東風26」反艦彈道導彈來打靶,相信絕對比美國海空軍效率高、速度快,「死人理乍得」很快就是沉入大海。
就在近日,美軍印太司令部的司令就證實,今年解放軍確實用反艦彈道導彈擊沉了在南海的慢速移動目標,讓美國軍內軍外、朝野內外一片驚恐。所以,我們可以作個簡單計算,美軍現有七艘「黃蜂」級兩棲攻擊艦,兩艘「美國」級兩棲攻擊艦,十艘「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一艘尚未形成戰鬥力的「福特」級超級核動力航母,加起來一共是20艘大型水面戰鬥艦艇。美軍印太司令部的司令特別指出,解放軍的反艦彈道導彈已經瞄準了全部美國水面艦艇,自然就包括這二十艘大型水面戰鬥艦艇,為保險起見,對付一艘大型水面戰鬥艦艇用3枚東風反艦彈道導彈,一共也就六十枚導彈就徹底讓美軍的大型水面戰鬥艦艇「歸零」,這個性價比之高可見一斑,要知道美軍一艘航母的造價就達數百億美金。
所謂挑釁是指美國海軍的「馬金島」號兩棲攻擊艦及其打擊群就在12月6日,兵分兩路進入中國南海實施軍事演練活動。這件事一時間引起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但其實沒有那麼大的影響,需要平常心看待。美軍印太軍事力量既然部署在西太平洋,那就必須強化其軍事存在並加強軍事訓練,美軍兩棲打擊群進入南海進行演練也就實屬正常,但一旦進入中國敏感海域那就屬於挑釁,比如進入中國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12海里,那就必須承擔挑釁的後果。至於「馬金島」在南海某些相對不敏感的海域進行軍事演練,解放軍可以伴行觀望,製造點麻煩,讓「馬金島」不自然、不自在,有些科目就沒法現場演練了,最好是無功而返。中國與東盟正在磋商並最終簽署《南海各方行為準則》,一旦簽署,那南海海域就不歡迎域外國家來這裡演習,南海當事國也要減少在南海的軍事活動,讓這裡成為「和平之海」。但相信對於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的美軍必然會不管不顧,依舊會帶着小兄弟們在南海我行我素繼續演練來加強軍事存在,因此,南海想和平,但最終還是樹欲靜而風不止,美國這股歪風還會依然在狂刮。這說明什麼?很簡單,美軍還沒有感覺到南海是一片「死生之地」,一旦在這裡惹是生非,這裡必然就是美軍艦艇的葬身之地。解放軍就是要有足夠的能力把這裡變成美軍的「死地」,就算美軍把第一艦隊部署在新加坡或是澳大利亞,第一艦隊也只能成為瓮中之鱉。
說到這裡,或許可以看出來,美軍的兩棲打擊群實力已經失去了昔日的光環,但為什麼美軍還要急功近利建造總共十艘「美國」級新型兩棲攻擊艦?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是「黃蜂」都不行了,要退役了,需要有接班人。二是美軍正在擴編的海軍陸戰隊的主要承載工具就是兩棲攻擊艦。三是「美國」級兩棲攻擊艦本身就是中型航母,即刻就可以讓美軍多了十艘航母,如果對付中國和俄羅斯這樣的軍事強國,原有的航母戰鬥群是不夠用的,還需要多多益善。尤其是美軍之前打造的「近海控制戰略」那不就是要抵近他國實施軍事威懾。另外,美國對外奉行的軍事干預戰略也是讓兩棲攻擊艦做先鋒,因此,這類戰艦比較符合美國海軍的作戰傳統。
但傳統歸傳統,美軍航母戰鬥群和兩棲打擊群都已經形成戰術定式,光靠裝備先進和數量多已經無法應對未來的不對稱戰爭了。換句話講,美軍如今規劃的航母和兩棲攻擊艦龐大的建造計劃已經失去了戰略前瞻性,只能成為一個個在海上漂浮的活靶子、鐵棺材。一旦大規模軍事衝突爆發,這些戰艦根本無法發揮其應用的技術和戰術性能,也無法支撐美軍贏得下一場戰爭。軍事理論先行,軍事裝備才能有根有據,軍事理論要前瞻,要有預見性,活在冷戰的美國人還按照冷戰思維來設計戰爭只能是「落後」「落伍」。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徹底打敗了美軍兩百多艘軍艦,還談何戰鬥力。隨着軍事信息化和智能化的不斷提高,相信美軍的「福特」級航母和「美國」級兩棲攻擊艦的全盤計劃都會做重大調整,不信我們就走着瞧。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