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建制派應如何解讀「愛國者治港」

2021-02-26
袁文
智庫工作者、時事評論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1-02-26 at 17.58.51.jpeg

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早前在全國港澳研究會的研討會上發表講話,可算是「愛國者治港」最新及完整的一套論述。講話一出,社會上自然有不少反響,然而當中是否能夠呼應夏主任的論述內容,有沒有完整解讀,卻是另一回事。

這次「愛國者治港」的論述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部份,前半部是說給「反對派」聽,重點在於重申若要治港,必須是「愛國者」。夏主任這次提的不是新的要求,而是與鄧小平當年「愛國者治港」的說法一脈相承。例如夏寶龍特別提到「不搞清一色」,正是「一國兩制」下「愛國者治港」的主要原則之一。

很多人誤解以為這次的說法是將「愛國者」的定義收窄,實際非但不是收窄,而是更為清晰明確。何以清晰明確?因為這不只對「愛國者」的定義作了具體的闡述,更是用了對比方式,反面解釋甚麼「不是」愛國者,使「愛國者」的定義更為完整。從主任的發言中可見,有關甚麼「不是」愛國者的論述,如「利用各種手段歇斯底里地攻擊中央政府、公開宣揚『港獨』主張、在國際上『唱衰』國家和香港、乞求外國對華對港制裁施壓的人」、「挑戰國家根本制度、拒不接受或刻意扭曲香港憲制秩序者」、「攬炒派」,這些都是過去一段時間反對派的實際言行的歸納,故也可以說正是他們的言行,令中央政府明白到原來香港的「愛國者治港」會面臨如此明目張瞻的威脅,所以要對此進行修補,並據此完善相關的制度工作。所以,前半部份的內容說到底就是為了正本清源、以正視聽,強化「治港者必須愛國」的鐵則。

以上部份是針對反對派而說的,讓他們好自為之。近日不少建制對夏主任發言的解讀都聚焦於此部份,表示「愛國者治港是理所當然及天經地義」。然而,對於建制派而言,更要好好理解主任的後半部內容。如上文所述,主任的前半部發言,是上承鄧小平所提出的「愛國者治港」,後半部卻是對「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權架構中,身處重要崗位、掌握重要權力、肩負重要管治責任的人士」有「更高的要求」,更是別具時代意義。

為何要有「更高的要求」?是否因為目前尚未達標?遠的可看香港多年的貧富差距、住房問題、產業結構等深層次問題,近的可看過去一年的疫情管控,建制派好應反思何謂「愛國者治港」。「治港者」要「愛國」,但「愛國者」未必足以「治港」是即將要面對的問題。所謂「治」,基本可分為「管治」、「政治」兩類,前者要熟悉公共政策,解香港深層問題;後者要貼近群眾,爭取香港人心回歸;這兩方面的能力,目前的建制派可以達到多少?

主任提出4 個具體條件,一是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二是堅持原則、敢於擔當;三是胸懷「國之大者」;四是精誠團結。只看放在第一點中的「要深入系統地學習領會『一國兩制』方針的精髓要義,並善於運用『一國兩制』理論,分析、解決香港面臨的各種困難和問題。」建制派中目前有多少可以達到這個要求?再看第三點「要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和國家發展全局,謀劃香港的未來,辦好香港的事情,推進『一國兩制』實踐」,不免發現能堪大任之人所剩無幾。

主任的話自然是希望「愛國者治港」能夠充份全面落實,使一國兩制得以行穩致遠。建制派應積極地思慮,未來怎樣做才可以建立達標的管治團隊?如何吸引有志者加入?加入後如何培訓、歷練?這些都是「愛國者」落實「港人治港」時的重要課題。建制派要深明「治港」的必要條件是「愛國」;「愛國」卻不是「治港」的充份條件;這次不只要正本清源,也要固本培元,才能不負國家所託,不負「愛國者治港」。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立法會2023年會期至今通過的24項政府法案,有三分之二在表決時,在席參與表決議員人數未到法定要求的一半,甚至有法案表決時只得11人在席。儘管無礙法案的法定效力,但八十多名議員,竟有接近六十人不在席,媒體稱之「小猫三幾隻」顯非浮誇,亦非苛責。

    沙千山  2023-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