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稿:為何Clubhouse長遠不紅?

2021-03-03
 
AAA

CH1.jpg

文:齊嘉治(時事評論員)

今年一月初左右,在美國工作的朋友傳來短訊,叫我立即下載Clubhouse應用程式,說「此App必火」,朋友盛情難卻,姑且下載試試,玩了一兩天,老實說,真是不是自己那杯茶。

兩三個星期後,Clubhouse熱潮終於燒到香港,不少創業家朋友、社交媒體愛好者紛紛加入,當時邀請碼仍然稀缺,眼見不少人在Facebook留言問可否給予邀請碼,Android手機用家更是哀鴻遍野,恨不得馬上買部平價iPhone,一嚐風潮之鮮。

先利申,自己不是逢紅必反的人,不過對於Clubhouse這個玩法,我認為長遠難紅。

眾所週知,Clubhouse是聲音主導,在特定時間之下,有興趣者就可以開個「聊天室」(Room),就著不同題材討論一番,過程不留痕跡,聽過就算。這種限時限刻的做法,聽起來很新鮮,類似人與人之間平時的交流,都是不留記錄(理論上),但對於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來說,卻是硬傷。

哥倫比亞法學教授Tim Wu撰寫過The Attention Merchants,剖析古往今來,商人如何透過吸引顧客的注意力,從而轉換為自己口袋中的金錢。人們時時有意識管理自己的健康、財富,卻甚少管理自己的專注力,時間既有限又稀少,專注力亦難以時時高度集中,社交媒體的創造者、工程師更是奪取專注力的專家,如果商品免費,那你就不是消費者,而是「商品」本身。

注意力在Clubhouse尤其重要,特別是想與名人、KOL來個直接交流的聽眾,更是要十分專心聆聽整個討論,才可以在被邀請發言之時,達到理想的發言和提問效果。如果整個討論動輒兩三小時,簡直是時間黑洞。

前文提過,在Clubhouse開初,邀請碼稀缺,每人只有一兩次的邀請次數,所以用家都會珍惜,給予誰而拒絕誰,往往思前想後,但隨著Clubhouse 擴張,用家的邀請碼變得愈來愈多,甚至可以邀請六個人、十個人,當初香港的用家尚有什麼邀請鏈,去到現在幾乎不復存在。當一個會所(Clubhouse)有愈來愈多人可以參與時,還會變得像當初般珍貴嗎?

或許Clubhouse 尚會紅多兩三個月,或者當開放予Android 用家時會再起熱潮,但長遠難紅矣。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