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桐山:螞蟻餘波未了 投資慎思風險
去年差一點就成為全球史上最大IPO的阿里巴巴旗下螞蟻金服上市,最近餘波未了。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透露,中國政府正在調查螞蟻集團去年是如何迅速獲得首次公開募股(IPO)的上市批准的,而且在調查結束前不准馬雲離境。如果事件屬實,意味著螞蟻上市的事情隨時可能揪出更多違規行為,包括監管機構、支持IPO的地方官員或大型國有企業等,整個調查的打擊面可以很大。
事件除了反映中國政府整頓互聯網行業的刨根究底之外,也反映投資市場的風高浪急,投資者隨時要面對各種不可抗力,必須明白到風險與收益並存,絕不可能輸打贏要。
其實在螞蟻上市剎停的過程中,一般小散戶如果只是申購幾手玩玩,最多也就損失了有限的利息而已。但透過配售認購的機構投資者,情況可能更複雜。
最近就有報道指,「奧園健康」(3662)首席財務官鄭少輝去年10月支付了3.2億元給一個基金認購320萬股螞蟻新股,但螞蟻上市夭折後,基金按條款拒絕退還款項,雙方因此對簿公堂。鄭少輝提出民事控告並向法庭申請禁制令,但高等法院日前拒絕延長禁制令,等於讓基金可動用這筆錢。
對於雙方交易的細節,外人不得而知,只是根據報道的資料,基金合約設有6個月鎖定期(Lock-up),即使發生IPO夭折事件,但投資人都不能馬上取回資金。
事件已經上了法庭,本文不是要就這件事判對錯,但由此警醒每一個投資者,隨著投資市場的日益複雜,各國加強對互聯網企業的監管,市民入市時要考慮的因素也越來越多,除了產品價格的可升可跌,停牌、供股,甚至如螞蟻一樣被不可抗力叫停的事件,都必須考慮在內。只是我們很多時候一心只是想著賺錢,而忽略了背後的風險因素。
就算如此案的雙方一樣,一邊是大企業的財務總監,一邊是專業的基金經理,都尚且為了對風險因素判斷的理解不同而鬧上法庭。外界或許難以相信,這樣的專業人士難道沒有寫明贖回條款?難道會單純因為基金經理的說辭就投下數以億元的資金?我們普羅投資者也可以引以為戒,以免贏了就開心,輸了想追究,道理也未必站在你這一邊。
本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近年在SPAC、虛擬貨幣等新興投資產品上正在急起直追,但相關產品設計的投資風險更多,例如虛擬貨幣有儲存、失竊等問題,都隨時會令投資者蒙受重大損失。政府應該與時俱進地加強對投資者的教育工作,才能在促進市場發展的同時降低市民蒙受的風險。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