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輝:善用港國際化優勢 建國家科創中心

2021-09-06
黃錦輝教授
立法會議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
 
AAA

2323 (24).jpg

今年是國家「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黃柳權與法改委、科技部、中國銀行等代表於上月底訪港,向港府、立法會、商界、青年等界別宣講,介紹《十四五規劃綱要》。團隊代表呼籲各界積極融合國家發展大局,一起參與國家建設。《綱要》對香港賦予「一個樞紐,三個中心」的新定位,支持香港提升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和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等。

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副主任李嘯 ,在演講中建議未來香港在發展科技方面應該做好「兩個對接」:一是對接國家的科技發展戰略和重大科技任務;二是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對接重大產業發展。要做好對接,香港首先要制定配合國家「十四五規劃」的發展目標,筆者認為 ,善用香港所長,以粵港澳大灣區為核心,配合國家所需,共同開拓「十四五規劃」的新機遇,是實際的抓手。「香港所長」在於「軟實力」,包括創科、人才、金融和國際化等。李嘯肯定香港的科技優勢,認為香港創新資源密集,創新成果水平高,以及科研活動國際化。再者,香港的大學全球排名非常靠前。

在新鮮出爐的「2022年泰晤士世界大學排名榜」中,香港四所大學位於百名之內,而研究水平是評估中的關鍵指標之一。香港的大學界更擁有一批高水平的科學家。近年來國家依託香港高校,建立了十六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六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另外,香港亦是全球排名第三的國際金融中心,近年吸引不少內地企業來港上市。

針對國際創科中心建設,科技部成果轉化與區域創新司副司長黃聖彪認為,一個城市很難單獨建設成為國際創科中心,須同周邊城市形成創新生態,通過新生態營造好創新環境,融通創新產業鏈,而「粵港澳大灣區」對於營造區域創新生態可以大有作為。筆者非常贊同,並曾經公開建議以大灣區為中心推行「香港研究,灣區製造,國家市場,國際融資」的創科生態鏈。在大灣區中,香港可以發揮其國際化的長處,並充分利用「背靠國家,面向國際」的地理優勢,從科技和金融層面去體現這生態鏈。

在科技方面,筆者建議香港與國家及國際大學(或科研機構)在香港(例如在落馬洲河套區)開設世界級的研究所,藉此引進外國先進科研成果及人才,同時亦可以創造機會,讓國家科技走出去,在國外開拓新市場,例如「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國家是個好起點。

在金融方面,隨着中美之間的矛盾日漸加劇,不少內地科技企業將更多選擇來港上市融資,利用香港的資金及網絡開拓國際市場。與此同時,龐大的中國科創市場必然會吸引不少國際科技金融公司來港投資,它們更會以香港作為跳板,看準機會打入內地市場。由此分析,香港可擔當「超級聯繫人」角色,有效配合國家「走出去,引進來」的發展戰略。

在宣講中,中聯辦主任駱惠寧指出香港發展「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 這番話非常實在,暗示香港在落實「十四五」工作上必須加把勁,抓緊當前機遇,不然的話,機遇便會蟬過別枝,而得益者將會是深圳、廣州及其他大灣區城市。不謀而合地,黃柳權副主任亦於會上提醒大家「蘇州過後無艇搭」,其意思也是一樣,大家對此應深切思考。

 

文章原刊於《星島日報》2021-09-05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