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姿穎:BBC篡改美國學者對中國「債務陷阱外交」的觀點

2021-12-09
 
AAA

 j.jpg
BBC(英國廣播公司)是國際級的新聞機構,但在媒體倫理方面也屢見失誤,上周在電台廣播《早間新聞播報》中,錯誤引用並篡改了美國學者黛博拉·布羅蒂加姆(Deborah Brautigam)關於「債務陷阱外交」(Debt Trap Diplomacy)的評論,面對黛博拉發文質疑,採訪記者致歉並聲稱此為「編輯上的錯誤」,但BBC沒有作出官方回應。
指責中國在第三世界國家利用「債務陷阱外交」,並非新聞,BBC「忽然」重視一番,源於英國軍情六處(MI6)處長理查得·摩爾(Richard Moore)於11月30日公開表示,提醒小心中國的「債務陷阱和數據陷阱」。BBC於12月1日的《早間新聞播報》,以中國的「債務陷阱外交」做了一個七分鐘的報道,先用一分鐘引用摩爾指責中國的原話,另一分鐘引述美國學者黛博拉的訪問,然後以五分鐘訪問美國國務院前高級顧問,講述對中國外交的看法。
新聞機構討論甚麼話題都可以,但處理新聞的手法,有一套倫理標準,比如準確如實反映被訪者觀點。BBC這次引用美國學者黛博拉的採訪片段,以此證明北京正在用「債務陷阱」與「數據陷阱」對英國造成威脅,備受爭議。
黛博拉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國與非洲研究學者,當天發現該報道有偏頗之處,於研究院的博客上發佈文章,公開她接受採訪的過程與所持觀點,並指責BBC記者報道中對她的觀點修改加工,斷章取義。「記者完全在按照自己的想法講述故事,與我原先客觀合理的設想不同,我的錄音片段回答了一個我在採訪中完全沒有聽到過的問題…」黛博拉在她的博客中寫道。她在一天後聯繫上了電話採訪她的BBC記者,對方迅速回應並道歉,宣稱這是在「工作量大且時間緊迫的情況下,編導經驗不足所導致的編輯錯誤」。
據黛博拉在博客中重現的事件經過,她於11月30日晚接到BBC記者請求採訪的電話,詢問她對中國「債務陷阱外交」的看法。黛博拉表示軍情六處處長摩爾的「中國特意用債務作為槓桿來獲取戰略資產」觀點站不住腳,並用斯里蘭卡的研究舉例。一小時之後,另一名女記者打電話給黛博拉採訪錄音,黛博拉重新闡釋了她的觀點:現存證據無法支持該理論。
12月1日,BBC在其《早間新聞播報》的有關報道中,播報員引用摩爾的「警告」後提出問題「我們如何反擊(combat)中國的威脅?」,隨後用黛博拉1分鐘的錄音作為該問題的答覆。錄音內容主要是黛博拉對現存指控中國的「債務陷阱外交」理論的定義介紹,提到斯里蘭卡港口項目的例子,前提是說美國前總統特朗普以此說明中國的外交手段。當中完全沒有引用黛博拉的個人觀點。
黛博拉在中非發展方面有深入研究,已發表多部著作,其中2015年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Will Africa Feed China?》,是她花三年時間在非洲多個國家進行田野調查,深入研究的代表作,對於中國在非洲建立一個「帝國」的指控,深表懷疑,該書深受同行稱譽,這也是BBC越洋訪問她的原因。然而,黛博拉給BBC兩位記者詳盡的解釋,完全沒有被引用,特別是對於「債務陷阱」這個被認為是傳統智慧(conventional wisdom)是如何的不正確,也沒有被引用。
一位國際知名學者,特別是在一個領域上有頂尖研究成果的專家,被BBC「擺弄」一番後,當然要高調反駁,黛博拉在她任職的研究所博客上寫了一篇六百多字的文章,詳述訪問與播出的經過與內容,又在其Twitter個人賬號上表達不滿。及後收到BBC記者的回覆,表示引述內容並不合適,原因是一名經驗淺的編導在緊迫的工作壓力下產生。黛博拉也十分大度,對「合理疑點」給予原諒。
其實,新聞是由一個團隊處理的,不同位置和層級的人員都清楚知道自身的責任和專業守則,經過層層處理得出的製成品則是反映整個新聞機構是否專業。新聞記者被投訴後賴編輯,編輯被投訴賴記者,也反映出一個新聞機構的文化及其專業水平。
BBC篡改被訪者的觀點,或者記者歪曲被訪者立場的狀況時有發生。早在2009年,BBC被迫向澳大利亞著名心理學家多蘿西·露(Dorothy Rowe)致歉,承認在報道中故意改動了多蘿西對於宗教信仰的批評言論,呈現出相反的立場。今年5月,英國最高法院退休法官約翰·戴森勛爵(John Dyson)發表獨立調查報告稱,BBC電視時事欄目《廣角鏡》(Panorama)前記者馬丁·巴希爾(Martin Bashir)在25年前以「欺詐」手段獲得採訪已故威爾士王妃戴安娜的機會,為此BBC作出「無條件道歉」。

作者介紹:香港浸會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聯合國際學院新聞傳播專業大二學生。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