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聚嶺南:為公共利益規範私人補習
作者:嶺南大學研究生院研究員康宇揚博士
私人補習在亞洲各地風行已久,香港更不例外。受傳統文化與日益嚴峻的社會精緻的影響,家庭期望通過投資私人補習為孩子提供學業幫助,發展課外興趣,幫助孩子「贏在起跑線」。然而近年來私人輔導行業高速擴張,其運作方式與目的亦高度商業化,私人補習,尤其是針對學校學術課程的商業補習,面臨一系列的爭議與討論。
私人補習有許多積極意義,比如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績,增加課外興趣。同時也為補習行業及相關人員提供就業機會。但另一方面,私人補習對家庭及社會均有諸多不利影響。一項針對香港中小學生家長的調查顯示,課外活動/興趣班與輔導費為香港家庭為子女教育支出最高的兩項費用,兩者每年的平均費用均接近一萬港幣 。私人補習現象不僅影響家庭支出結構,還為教育發展帶來長遠影響。當大多數小孩都接受私人輔導時,未參加的孩子會擔憂自己學業因此落後。家長亦將參加補習班視為必然選擇,因為一旦不參加,便可能導致孩子學業落後。私人補習也影響學校的正常教學規劃,導致教師依賴私人補習為學生提供溫習和強化內容。如此一來,接受私人補習對部分家長與學生來說,並非為了「贏」,而僅僅是為了能跟上學校的課程。
然而私人補習的質量參差不齊,效果難以保證。補習服務可能由商業機構與老師提供,也有可能由大學生等非正式從業者提供。補習學校作為商業機構又兼具教育機構性質,其監管不可以單純商業規範管理。近年來,補習學校以高薪向公立學校挖老師的故事屢見不鮮,導致公立學校師資流失。學生如果想找好老師,只能尋求補習機構,進一步加劇教育不公平。此外,在補習機構的一系列商業宣傳中,分數的作用與效果常常被誇大,加重只求分數的教育導向。如何保證公立學校師資,提升教育公平,避免只求分數的教育導向是政府需要考慮的問題。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