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海澄:補習大行其道 有助學生學習?
當日港媽的一句「贏在射精前」引起社會激烈討論,即使「輸在射精前」,現今家長都不惜工本,於孩子身上大灑金錢,希望孩子可以進入名校,「贏在起跑線」。最近,滙豐委託調查公司在全球15個國家及地區,訪問8,481位家長,結果顯示香港家長用於子女的教育開支,高達13.21萬美元,即是約103萬港元,是全球平均數4.42萬美元(34.47萬港元)的兩倍有多。在調查當中,近9成香港家長曾經或現在仍為孩子負擔補習費用,於15個地區中排名第4。在補習大行其道的香港,連曾經是大律師的林作也棄法律專業而轉戰補習界,可見補習市場仍是充滿商機。但是,從學生角度以言,補習能否有助學生學習,實在值得商榷。
補習盛行的心理壓力
根據香港青年協會(青協)於2013年發表的開於補習報告指出,補習對學生成績的正面影響往往被高估,卻忽略學生因補習所承受的壓力。事實上,莘莘學子於完成一整天的學校課堂外,仍需應付功課壓力及參加不同的課外活動,增加自己的學習經歷,補習對他們來說可謂百上加斤。在青協的調查報告中,相當部份學生亦坦言,他們不喜歡補習,只是無奈於競爭激烈的社會中,補習變成常態。 當周遭每個同學都參與補習,假如自己不補習,會感到相當壓力。
補習考試為主 缺乏多元學習
補習社的老師「明星化」己經不是新鮮事,最近英文補習名師P Chan更以天價加盟另一補習社,繼續標榜自己能為學生於公開考中帶來多少粒星星。無可否認,現今教育制度過分注重考試,同學要考入大學,更需由DSE一試定生死,導致補習大行其道。雖然補習確能改善同學考試成績,但是會扭曲學習的意義。政府提出的「求學不是求分數」理念經常被批評為離地,卻不無道理。為追求更高的分數,同學於補習課堂上學習的主要是答題技巧及標準答案,根本偏離傳統的五育(德、智、體、群、美),或與現今社會重視的全人發展及終身學習等教育目標,讓同學變成考試機器。
家長不應外判教育
筆者於讀大學時,亦曾為不少學生補習,賺取兼職收入。在過程中遇上不少家長因工作繁忙,無暇照顧子女的學習,遂聘請補習老師「陪太子讀書」,務求讓自己心安理得。筆者當然克盡己任,傾囊相授知識,不過最終發現家長的鼓勵才是令同學發奮讀書的最大動力。要令孩子主動學習,家長應從小開始循循善誘,讓孩子明白學習的樂趣,鼓勵他們自主學習。同時,家長不要奢想可以將教育外判於補習老師,在適時也要關心孩子的學習,給予適當的鼓勵。否則,即使家長有能力聘請補習老師,也是徒勞無功的。
總括而言,期待新政府能夠改善以考試為主的教育制度,真正實踐「求學不是求分數」理念,從而減低同學對補習的需求。
延伸閱讀:
1. 香港中、小學生補習現象 青年議題點評系列 (一),香港青年協會
2. The value of Education , Higher and Higher, HSBC Group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