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澄:疫下戲院的出路?串流平台不可取代的觀影體驗
第五波疫情見岸,持續近四個月被強制關閉的戲院終於重開。「餓戲」市民連隨報復式入場幫襯,觀乎電影購票網,好像《怪獸與鄧不利多的秘密》、《月球隕落》等大片都泛起一片「紅海」,儼如一票難求。這當然與入座率限五成有關,但霎時之間,電影市道乍現一片起色。
然而數據不騙人,傳統戲院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兩年有多,縱然政府已成功鼓勵近九成市民打了兩針,但病毒不斷變種,專家也無法確定何時才能達至群體免疫。幾波疫情重創經濟,食肆還可靠做外賣吊住鹽水,戲院則要強制關閉收入清零,還要繳付租金。縱使院商已絞盡腦汁各出奇策,以配合政府不斷收緊的防疫政策,但正所謂坐食山崩,早前便有兩間戲院(荷里活百老匯、Cinema City VICTORIA)先後宣佈結業,顯然是壯士斷臂之舉。
現在戲院重開,上文提到的一票難求實屬假象,全因政府的防疫措施,需限制戲院入場人數,看似全院滿座,實則最多只有五成入座率。另一方面,政府又勒令市民要打齊三針才可在戲院進食,變相令院商收入大幅減少。須知爆谷汽水等零食,確是戲院收入的主要來源。
與此同時,在全球疫情大流行的三年間,大大改變了市民的生活模式。從前情侶拍拖指定動作「行街、食飯、睇戲」,但在社交措施限制下,已變為「行山、叫外賣、煲劇」。串流平台如Netflix、Disney+等大受歡迎,用家每月只需付上有限金額,便可在茫茫片海中搜尋心頭好觀賞,完全滿足港人「抵食夾大件」心態。串流平台為鞏固市場勢力,不斷推陳出新,又燒錢製作原創電影及紀錄片,豐富片庫。外國已有不少大導演及明星轉投串流平台市場懷抱,這無疑對傳統戲院造成更大打擊。
綜觀以上論點,都反映出戲院前景其實極不樂觀。
面對串流平台步步進迫,傳統戲院難道只有坐以待斃?那又未必。但有一點是必須的,就是認清戲院的獨特性,訂立明確的目標受眾,避免跟串流平台正面交鋒,以分隔開兩個市場。長遠點看,還得學習與串流平台共生。
戲院最明顯的獨特性,當然是家庭影院提供不到的觀影體驗。超寛闊大銀幕、 12 聲道Immersive喇叭系統這些已是最基本,有些戲院投放更多資源在特效配套上,諸如IMAX、4DX、5D等等,將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的官能刺激帶給觀眾。就以《月球隕落》為例,雖則劇情被網民踩到體無完膚,但大銀幕能呈現出無與倫比的震撼感,為電影挽回不少分數。倘若觀眾在串流平台觀賞,可能未看到一半已經放棄。
其次是,戲院擁有獨特的互動功能,觀眾感覺就如走進社交場所,與其他觀眾同哭同笑,這也是串流平台不能提供的。就像以往的農曆新年,無論大家有幾忙,總會花時間入場看齣賀歲片,無非就是享受這種與眾同樂的心態。
由此可見,戲院提供了市民不可或缺的消遣娛樂,某程度上亦紓解不少民生問題。它能將市民凝聚一起,一同娛樂,減少生活上磨擦;它能提供情緒窗口,讓市民的怨氣發洩出來;它能提供就業機會,間接培育創意人材。
換句話說,戲院對社會正是百利而無一害,因此有人早年提倡每個社區都要有一間戲院,筆者是絕對支持的。無奈的是,傳統戲院因以上種種原因而面臨嚴峻考驗,政府實在應該施以援手,提供更多協助,撥更多「救援」款項予院商,令它們得以渡過疫情這難關。同時,現時也應研究非一刀切方案,倘日後不幸再有爆發,不需全封戲院,只將入場人數降低,例如最低調至三成,起碼留條生路給院商,令它們不至於鬱鬱而終。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