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淑明:破格思維建設一刻鐘生活圈
近年,「一刻鐘生活圈」的浪潮席捲全球,世界不少城市都倡議在15分鐘(也有地方定為20分鐘)之內可以上班、上學,以及解決基本生活所需,以減少碳排放並提升生活質素。
由來自不同國家、近100個城市市長組成的「C40城市氣候領導聯盟」,提出15分鐘城市的核心原則,包括:生活所需--社區內的居民都能方便地購物和獲取服務,特別是新鮮食品和醫療保健;社區共融--應包含公私營不同的住屋種類、大小和價格,以容納多種類型的家庭,使更多人能住近工作地點;綠色空間--公園等綠色空間,是每個社區不可或缺的;職住平衡--綜合小型工商業、零售和酒店業應共存,讓更多人可在家附近或遙距工作。
巴黎有一個「超近距離」計劃,讓當地市民在15分鐘的步行或騎單車之距離內,抵達日常生活中需到的地方,包括雜貨店、辦公室、公園、學校、咖啡店、健身室或醫院診所,另計劃到2024年,每條街道和橋樑上會安裝一條單車徑,並減少6萬個私家車泊位,以轉作如共享工作間,既方便市民生活,又符合環保原則。
內地這兩年也要建設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而且雷厲風行。去年7月開始,分兩批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全國80個試點,共推動建設超過1,000個一刻鐘生活圈,覆蓋2,000多個社區、服務2,300多萬居民;當局計劃到2025年,通過規劃「百城千圈」,建設一批「布局合理、業態齊全、功能完善、智慧便捷、規範有序、服務優質、商居和諧的城市便民生活圈」。
可惜,香港目前未有變身成一刻鐘生活圈的條件,如當局能採用破格思維,在規劃北部都會區時,融合減排和增強職住平衡元素,實現碳中和的願景,相信未來新發展區居民都有機會享受到理想的一刻鐘生活圈。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