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青年論壇:曹潤來談如何吸引創科人才
由中國評論通訊社、中評智庫基金會共同主辦的第十三屆中評智庫青年論壇日前在港舉行,論壇主題為「『愛國者治港』元年之面面觀」。來自中評的八位青年分別從政治、經濟、教育、輿論、人才等不同層面,全方位地回顧總結了「愛國者治港」元年所展現出的新氣象、新面貌,並且就進一步深入推進「愛國者治港」原則在各領域的落實積極建言獻策。中評智庫基金會高級分析師、中評社工程技術部主任曹潤來重點分析了新一屆特區政府的人才政策,並且從技術工程師的角度對如何吸引留住創科人才分享了其個人建議。
曹潤來表示,經歷了幾年疫情,各個國家和地區都開始謀求經濟復甦。人才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而受到各方關注,各地政府紛紛出台各項「搶人才」措施。在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元年的背景下,新一屆香港特首李家超也發表了任內首期《施政報告》,其中用大篇幅來闡述招商引資引才政策。報告提到,過去兩年本地勞動人口流失約14萬人,政府推出了多項政策來留人才、招人才,其中又以吸納外來人才的政策更為引人注目,包括推出新的「高端人才通行證」、放寬部分簽證限制、取消配額、放寬逗留期限等多種措施,更有向合資格外來人士退還在港置業額外印花稅的舉措,從更多方面來共同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發力。曹潤來認為,新一屆政府吸引人才政策有五大亮點:
第一,戰略上更全面地和國家整體規戰略劃對接。曹潤來表示,仔細觀察不難發現,此次更新的人才清單、限制放寬的科技人才等措施,都是為了「十四五規劃」中香港的八大中心的定位進行服務。人才政策全面與國家戰略對接,體現了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決心。
第二,體繫上更為重視。香港政府會特別成立「人才服務窗口」,由政務司統籌外來人才相關工作。針對重點企業和人才,也成立了「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形成了從人才到企業的全面體系,多管齊下。
第三,行業上更為聚焦,更加重視創新科技行業。曹潤來認為,此次人才政策體現了對創新科技行業人才的特別重視,與「十四五規劃」中的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定位相呼應,除人才清單有所體現之外,也專門優化了「科技人才入境計劃」,進一步加大力度引入人才發展本港的創新科技行業。
第四,人才背景更多元化。曹潤來指出,此次人才政策特別關注了高端人才,推出了「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在力度上史無前例。對原有的人才計劃也進行了優化,並且對面向應屆生的就業簽證也放寬了逗留期限,在不同人才層次上都表現出了開放的態度,使人才儲備可以呈金字塔型良好發展。並且更重視具有內地背景的愛國者人才,根據入境事務處統計年報,過去幾年中「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及「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90%以上都為內地人,而大部分內地人具有愛國者的天然背景,放寬對內地人才的限制無疑更有利於愛國者治港的實現。
第五,措施上更接地氣。曹潤來表示,香港政府在數月前就推行了電子簽證,簡化了申請手續,方便人才來港、留港。在施政報告發佈時馬上實行了對外來人才購房退稅的政策,降低了外來人才留港的成本,可以讓更多的外來人才有意願留在香港7年,成為香港永久居民,為香港發展繼續做長久的貢獻。更具有突破性的是,在施政報告之前就實現了消費券同步發放。外來人才大多收入在中位數以上,每年對香港的經濟、稅收都做出不少貢獻,但是成為永久居民之前無法享受政府發放的許多福利,包括消費券。此次消費券對外來人才開放,讓外來人才更有歸屬感,贏得無數好評。
曹潤來認為,但同時也要看到,目前的入境政策更多是為人才移入降低門檻、減少阻力,而且當前的人才清單集中於香港優勢行業,如金融服務業。其實優勢行業憑藉在香港的領導地位以及更為充足的現金流和待遇,不難吸引人才,但是創造的崗位有限。據香港貿易發展局提供的數據,金融服務業在2020佔本地生產總值的23.4%,但提供職位相當於就業人數的7.5%。所以需要傾斜更多的資源到創科等新興行業中。
施政報告中,也體現出了香港對接國家政策,努力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決心。雖然相比以往,香港政府對創新科技人才更為重視,在科技人才政策方面有很大的突破,但吸引之餘,如何留住人才也是重要的一環。香港有着得天獨厚的地位優勢來發展創科產業、吸引和培養創科人才。香港身處中國最具經濟活力和高新製造能力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香港的科技創新能力,依託大灣區發達的製造業,可以形成很強的成果轉化能力,彼此互補,在大灣區形成從研發、成果轉化到產品製造的創新科技體系,更坐擁整個中國的龐大市場。對於中國內地企業而言,如果想開拓海外市場,香港可能是很好的出發地;對於國際企業而言,想要繼續增長,香港可能是進入中國市場的理想窗口。
針對吸引、培養和留住創科人才,曹潤來認為認應當集中投放資源,打造經濟更加多元化的香港。具體有五個建議:
第一,積極引進行業龍頭。曹潤來表示,香港擁有雄厚的資金、良好的金融、法律等國際化專業服務,能更吸引國際企業到香港來開拓大中華地區乃至亞洲地區的業務。依託這些優點和地位優勢,香港政府應更為積極主動。如引進行業中占據領導地位的大企業、龍頭企業,設立分公司和研發中心,通過稅收優惠、補貼等措施,降低企業來港成本,通過龍頭企業的示範效應及吸引能力,帶動更多的企業、人才到香港發展。
第二,重視初創企業。有專家學者表示,一開始香港初創企業中,金融科技公司佔多數,但現在有越來越多不同種類的企業,生物醫藥類企業已經形成規模,香港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的生物醫藥類公司上市地,這些企業為人才提供了新的崗位選擇,成為經濟新增量。現在香港初創企業以金融科技、人工智能、高端製造和研發等領域為主,這些產業不僅佔地更小,GDP產出高,污染少,能避免香港經濟脫實向虛,而且可以為香港理工背景的人才提供大量優質工作崗位。龍頭企業對吸引人才具有示範效應,但數量更多的初創企業不僅可以吸引外來人才,更對本地人才的就業產生巨大推動作用,也會給社會帶來更多的創新元素。
第三,提升創科行業人才待遇和地位,改善產業環境和形象。曹潤來表示,眾所周知,香港生活成本高,因為種種原因,很多初創企業都選擇了一河之隔的深圳和內地其他城市,甚至包括發源於香港高校的大疆、商湯等。降低生活成本需要通盤考慮,但是在創科行業範圍內,香港政府可以提供更多補貼來吸引和留住研發人才。施政報告中專門提到要壯大創科人才庫,推出額外措施來吸納創科人才,包括優化入境措施、對高端科研人才提供生活津貼、興建宿舍等,這是可喜的突破。高端科研人才固然重要,但是更多的普通從業者是支撐行業的基礎。香港文憑考試的狀元們大多去讀醫學專業,就是因為醫生收入高、社會地位高的觀念深入人心。曹潤來認為也更需要將資源普惠到更多創科行業從業者上,提升整體行業待遇,對創科行業的突出者給予更多獎勵和社會榮譽,吸引人才入行,改變香港人輕視理工的傳統,形成正向循環;並且香港政府可以利用國際化優勢,支持舉辦更多的創科相關活動、論壇,讓更多人才來港進行交流活動,加大創科方面的宣傳,使普通市民也更多接觸到、感受到創科氛圍,繼而提升香港的創科環境及形象,形成另一個正向循環。
第四,降低大灣區之間人才流通的門檻。曹潤來表示,大灣區內有數量眾多在創科行業享有盛名的企業、高校,有非常多的從業人員,也有很好的創科人才基礎。但是過去的政策以及剛頒佈的施政報告,主要是向創科的高端人才傾斜,對是行業發展基礎的廣大普通從業人員照顧不足。而利用大灣區的一體化優勢,研究使更多的大灣區的人才來港、本港人才赴內地的雙向交流發展,可以彌補本地創科人才培養的不足,快速補充創科的血液。
第五,對學校培養提供更多幫助。曹潤來表示,世界著名的矽穀、中關村等,都是依託高校進行科研並創業,很多著名企業都從這裏走出來,然後資助學校繼續進行人才的培養,形成了非常好的正向循環。所以學校教育作為創科中十分重要的一環,需要得到更多政府的支持。香港政府可以鼓勵高校開設創科相關專業,鼓勵社會為學校的STEM教育提供更多資助,對教師、學生提供更多的生活補助,並為學生實習交流提供更多機會,提供津貼去創科領先的企業、高校進行實習和交流,提升香港在創科領域的學術影響力。鼓勵支持師生進行創業,形成科研並成果落地的良好機制和氛圍,誕生出更多大疆一樣的世界領先科技企業。
曹潤來指出,進入愛國者治港的時代,香港政府擺脫了過去的很多牽制,可以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鞏固香港國際化優勢,國家也對香港建設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給予了特別的重視和支持。近年來,香港多次參與國家航天任務,香港理工大學研究團隊曾多次與內地專家攜手研製出多項太空儀器,為國家月球探測、火星探測等任務提供支持。而在今年,更是首次在港澳地區選拔載荷專家,充分體現了國家對香港科技界人才的高度重視。
曹潤來表示,習總書記在今年香港回歸二十五周年訪港的緊張日程中,特別考察了香港科學園,與園內科學工作者、青年創業家見面,指出青年人是全社會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創造性的群體,也是推動創科發展的生力軍。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也強調,「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體現了中央對創科人才的重視。
曹潤來認為,香港的創科人才在國家戰略的支持下,一定會取得越來越好的成績,將香港建設成一個更具多元化的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繼續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參加此次論壇的中評青年有:中評智庫基金會研究員、中評社國際部主任郭至君,中評智庫基金會研究員、中評社研究部主任束沐,中評智庫基金會高級分析師、中評社工程技術部主任曹潤來,中評智庫基金會副研究員陳倩羚,中評社主任記者、採訪部副主任張爽,中評社主任記者、港澳部副主任盧哲,中評社主任記者、北京記者站副站長海涵。此次論壇由中評智庫基金會董事長助理、研究員林艷主持。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中評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