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裕龍:從《男兒當入樽》啟發香港籃球發展所需
經典籃球漫畫《男兒當入樽》的最新動畫版電影《THE FIRST SLAM DUNK》於本港上映以來,叫好叫座,喚起70後以至90後的熱血回憶。電影聚焦主角的湘北隊對戰山王隊的一場校際籃球賽,期間穿插主要角色在籃球和生活中面對的低谷及困難的往事,包括有出身於破碎家庭、品行不良的學生,通過籃球蛻變成有為青年,為觀眾帶來鼓勵和感動。反觀香港的學界籃球發展,又是否有培育年輕人成長、追逐籃球夢的充分土壤,從而幫助本地籃球界找到突破點?下月的財政預算案,筆者建議政府着眼更多體育發展方面,這對年輕人絕對有正面而良多的幫助。
籃球運動能為學生培養堅毅、紀律和團隊精神,是中學的重點運動之一,廣受師生歡迎。但本港現時部分學校設施極度參差,有學校不但沒有校隊、或只得半個籃球場可用,更可能要和屋邨居民共用籃球場。筆者當年讀書時,會夾錢租場或到公園練波,與素未謀面的街坊波友鬥波,但如今要預訂康文署的籃球場可說難如登天,不少時段常被團體佔用。隨着人口增多、公眾籃球場也人滿為患,而且很多只有「半場」,只能打三人籃球,難以進行一般五人一隊打全場的籃球賽。
據為人師表的朋友所講,熱愛籃球的學生還要面對學業、家長的壓力。本港職業籃球發展水平不足,職業籃球員難以謀生;特別當面對中六文憑試壓力、補課佔用課後時間,家長及學生都會傾向為成績及升學前途而放棄繼續打波。《男兒當入樽》電影中的學生們臨畢業仍熱忱於學屆比賽和習訓,甚至獲家長到場打氣,對不少中學生來說完全是難以想像。
過往數年的財政預算案都有着墨於體育發展,包括向「精英運動員發展基金」及「香港運動員基金」注資。但本港籃球隊於國際賽事沒有突出成績,故並非體院的「A級」精英運動項目之一,難以獲得資助不足。籃球作為廣受年輕人熱愛、平民化的團體運動,對青少年的成長有莫大裨益,但目前政府發展精英運動的目標是奪金,反而使籃球這些有更多市民參與的普及運動,因獲獎機會微而少獲撥款,令籃球運動的認受性、規模層次難以提升。
筆者認為,政府對於這些不在精英運動項目之列,但多年輕人參與的運動,應加強與學校合作,以培養有天分、有能力、有興趣的青少年成為運動員,並在社會及學校裡推廣,增撥資源於青少年訓練及培訓,亦應完善就業輔導和轉職培訓及支援制度,協助完善退役籃球選手在求學、求職方面的出路,以提升職業運動員地位。政府亦應透過政策,鼓勵更多企業支持學界以至職業籃球隊,例如提供減稅優惠,使更多企業願意透過資助球隊作為公關推廣及企業社會責任的工作。
早有籃球界人士指出,香港或更適合推動三人籃球發展,一來場地、人手要求較少,只需半場及三人即可組隊,而且講求靈活走位,對體型要求較少,也更適合亞洲人的體型,政府應進行全面發展研究。另外,當局亦應相應增加場地及配套「硬件」,並加強對學校、業界的金錢及技術支援等「軟件」。
《男兒當入樽》電影結尾,主角完成學界比賽後,有機會出國習訓,朝職業籃球員之路挺進,令不少籃球迷觀眾羨慕。財政預算案現處於公眾諮詢階段,期望政府為未來的體育發展,透過全面探討及調查,制訂新的藍圖,除了考慮國際賽獲佳績的機會,亦應研究按照本地的條件、市民喜好,大力推動籃球這類適合普羅市民參與港人的運動,使香港的籃球運動有更好成績,助年輕人培育籃球夢。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