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報攤具文化及旅遊價值,當局應放寬其經營政策

2023-06-08
林海
國際認證財務顧問
 
AAA

shutterstock_1741374593.jpg


電子科技的發展不僅改變了人類的生活,也一直促使不少傳統行業走向式微。90年代香港報章行業蓬勃,使得街頭處處都是報紙檔販;但現今傳統媒體早已走向電子化,不少市民都習慣透過電子裝置去閱讀新聞,因而令報攤售賣報章的收入日減。食環署發出的報紙檔小販牌照由高峰的2500個,降至2023年的327個,可見報攤已成夕陽行業。

由1970年起,香港政府為了加強監控街頭販賣的情況,當時的巿政局不再簽發新的「固定攤位(報紙)小販」牌照,舊有已發出的牌照亦只容許由直系家庭成員繼承或轉讓。政府當時是為了減少小販於街頭擺賣,既可以美化巿容,又可以暢通行人通道,促進商舖的營業銷售。但自2011年的花園街大火後,政府嚴格監控小販的攤檔面積,今天報攤早已不存在昔日阻街情況,甚至是經營困難,可見當日限制牌照的政策已不合時宜。

港府曾因於2009年調高煙草稅,而放寛報檔小販可售賣的額外貨品由8種增加至12種;而可售賣額外貨品的檔位空間亦由四分一增加至二分一,以改善他們的經營環境。但如今14年過去,今天報攤報紙銷量較當時大為下跌,加上煙草稅近年再大幅上調,私煙搶去了報攤的不少生意,經營環境更是雪上加霜。一個健康的社會是應作多元發展,如最近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楊潤雄局長回應迪士尼的虧損一事上表示,我們不應片面的看待一個行業對社會的影響,雖然迪士尼是虧損了,但他為香港帶來難以估量的旅遊商機,街頭小販為香港帶來的商機同樣不容忽視。

部份社會人士或認為報攤是過去的歷史,不妨任其自然淘汰,但筆者覺得報攤仍對香港有重要文化價值,亦有其巿場定位,只是欠缺合適的政策配套。報攤在街中的一角,能為路人帶來方便和應急,較隨處可見的便利店更具人情味,不時有途人、遊客會向報販問路,能扮演推廣旅遊的角色。

政府應考慮重整「固定攤位(報紙)小販」牌照政策定位,適當放寬報紙攤檔可銷售的額外物種,例如汽水、玩具模型等,調升額外貨品的售賣空間;亦可作為鼓勵年輕人嘗試創業的政策,包括向指定符合入息審查、剛完成學業一定年期的年輕參與者,提供低息創業經營報攤的貸款。長遠而言,更應透過適當的街道規劃,為報攤建立配合街道設計、更體面的檔口,再收取相應的租金,為冰冷的街頭帶來一點熱度,成為遊客心目中香港地道文化和城市記憶的一部份。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