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關注:美專家駁中國事關美國生死存亡

2023-07-07
 
AAA

 106711293.jpg

(史文不認為中國對美國構成“事關生死存亡的威脅” 昆西視頻)

106711295.jpg

(蘭德學者馬紮爾和甘尼斯談美中大國競爭 昆西視頻)

最近美國國會鷹派渲染中國對於美國是「事關生死存亡的威脅」(existential threat)。對此有美國專家指出,中國並不對美國構成「生死存亡的威脅」;所謂中國將顛覆整個國際秩序,取代美國成為全球霸權,是對現實的嚴重扭曲。

美國智庫昆西研究所學者史文(Michael Swaine)和巴斯維治(Andrew Bacevich)最近發表論文《美中關係的剋制手法》,提出要扭轉美中關係滑向危機和衝突的趨勢,雙方必須採取克制策略,專注於在軍事威懾和外交保證之間更可靠的平衡,重新確定美國國家安全威脅的優先次序,以及更具合作性和包容性的經濟和技術倡議,從而為穩定美中關係和保護美國利益提供更好的機會。

在昆西研究所日前舉行的關於處理美中關係克制手法的在線研討會上,昆西研究所東亞項目主任史文與蘭德集團高級政治學者馬扎爾(Michael Mazarr)和蘭德高級研究員甘尼斯(Kristen Gunness)就如何處理美中大國競爭關係,如何理解中國的雄心等議題展開討論和辯論。

談起提出美中關係克制手法的大背景,史文認為,美國在對抗中國的很多方面過度反應,淡化了達成嚴肅諒解以解決共同面臨的威脅的必要性。美台靠攏的方式正在侵蝕其一個中國政策的可信度。在經濟和技術方面,目前還不清楚「去風險」的極限在哪裡。拜登政府並沒有反對國會在這個問題上提出更極端、更意識形態化的觀點。

史文指出,雙方仍處於深深的互不信任、相互指責的過程中。現在需要雙方糾正在美中關係中占據主導地位的看法和誤解。雙方必須找到中間立場,以建立實質性、建設性的關係。他希望像氣球事件這樣的意外事件不要再發生。而美國會介入要求做各種瘋狂的事情是危險的。他呼籲雙方發出一些明確的負責任的信息,停止尖銳的言辭,為雙方的妥協奠定基礎。

對於建立美中關係克制手法的必要性,史文提出美方需要建立四種認知:

  首先,美國當然需要建立一支最強大的軍隊,但並非在全球都占統治地位;美國還需要在全球有強勁活躍的貿易投資和技術創新,以及支持美國利益的一整套外交工具。

  其次,單極世界的假設已經結束,美國在冷戰後的獨霸天下已經不復存在。美中兩國都要認識到,多極世界將是國際關係的現實,誰也統治不了誰。

  第三,當今世界有兩大主導威脅,一是核戰威脅,尤其是美中之間因為台灣問題而爆發核戰的風險;二是氣候危機。

  史文說,中國並不對美國構成「生死存亡的威脅」,所謂中國將顛覆整個國際秩序,取代美國成為全球霸權,是對現實的嚴重扭曲。

  第四,美國要想捍衞自身利益,最重要的是它必須能夠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提高其國內的能力,要超越兩黨無休止的零和博弈,對美國在世界上的角色有現實的理解,加強美國自身的競爭力。

馬扎爾的觀點與史文稍有不同。他同意中國不對美國構成「生死存亡的威脅」,但他又稱,美中之間核戰就是「生死存亡威脅」,如何不走到那一步?美國如何準確地定義中國的雄心?這是懸而未決的問題。他認為,現在形勢的變化很大的驅動力來自中國與二十年前相比,對自身利益的看法發生了變化,因而在行為上也發生了變化。

史文回應:核戰的「生死存亡威脅」是兩個核大國互動升級的過程,但當前美國有人談論中國對美國的「生死存亡威脅」,通常是指中國對美國構成了主動的、蓄意的威脅,可能會消滅美國的存在,消滅美國的價值觀、文化或規範。「我不這麼認為,我沒有看到中國人有這樣的意圖,他們也沒有能力這樣做。」史文說道。

有觀眾問:中國是否有意統治世界? 史文表示,這個問題具有誤導性。中國人想要做的是減少易受美國針對性行動傷害的脆弱性,他們有意設法保住自己的利益,增加自己的影響力,以避免美方採取更多負面行動。美國也在做同樣的事情。所以雙方有互動的態勢。如果雙方都在假設最壞的情況,並採取行動證實最壞的情況,那麼就會驅使另一方越來越傾向於尋求統治地位。

史文不認為中國有到2050年主宰世界的宏偉戰略目標。他說,中國人非常看重實現某種世界規模的能力,因為他們是大國,他們相信這些能力對一個大國來說是必不可少的。美國的態度非常相似。這種互動動態會驅使兩國盤算自己需要多大的影響力,甚至追求支配地位。

甘尼斯認為,中國有成為地區主導大國的抱負,美國越是阻礙這些利益,雙方就越陷入安全困境。這是中美在亞太地區和台灣周邊地區動態的一個基本方面。她同意雙方要降低情勢,尤其要在台灣問題上降低言辭,因為中國人的確聽到美國一些人關於戰略模糊性或改變一個中國政策的言辭,覺得他們必須做出反應。所以要降低緊張形勢,放低聲調很重要,尤其是來自華盛頓的國會的一些論調。

在布林肯訪華之後,耶倫即將訪華之際,美中關係會否迎來克制的新契機?

甘尼斯認為,雖然布林肯訪華沒有為兩國關係帶來任何重大突破,但它確實有助於打破僵局,引導雙邊關係有可能回到更堅實的基礎上。至少可以謹慎樂觀地認為,由於高層溝通渠道似乎已經打開,情況可能會有所好轉。

馬扎爾指出,兩國關係的總體背景仍然非常令人擔憂,人們會看到雙方之間存在持續的緊張關係。中方將務實地平衡他們的願望,在與美國對抗的同時,為了經濟目的保持良好關係。美方希望穩定局勢的努力和其他結構性因素之間的競爭,似乎註定會加劇緊張局勢,尤其是在台灣問題上。雙方是否能夠控制這種軌跡而不會完全破壞保持整體關係處於某種平衡狀態的務實願望,是今後一段時間需要關注的。

史文指出,應當放棄把美中關係框定為「民主與威權之間之爭」,「大國競爭是當今世界地緣政治的核心問題,美國必須勝出」之類的零和描述。雙方需要清楚地認識到,任何一方都不會凌駕於另一方之上,尤其是在亞太地區。

史文強調,雙方需要有能力達成某種中間立場和協議,尤其是在台灣問題上,由此專注於真正需要合作但在地緣戰略競爭中被置於次要地位的領域,比如氣候危機、大規模流行病、核擴散等真正對大家都構成威脅的領域。

如何才能做到?史文建議,我們必須從小事做起,保持布林肯訪華後雙方開始對話的勢頭。雙方對各自的優勢和局限性有更誠實的認識,進行一系列持續的討論,在媒體鏡頭和擺姿態之外,爭取在一些相對容易的方面達成一致。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中評社》
 

延伸閱讀
  • 一些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戰略界人士近年開始鼓吹「中國崛起到頂論」,試圖從發展預期層麵塑造中美競爭議題。美國塔夫茨大學教授邁克爾·貝克利等人認為,由於老齡化嚴重、資源匱乏、財政壓力加大、西方對華脫鈎等因素,中國的發展會在未來數年陷入停滯,中國的崛起將會終結,中國在經濟規模上不會超越美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不僅難以維持自身對其他國家的經濟吸引力,也會因為內部的挑戰而變得更加具有「侵略性」,這構成了一種「崛起到頂國陷阱」

    趙明昊  2023-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