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星:耶倫訪華 打通金融領域的溝通渠道
經中美雙方商定,美國財政部部長耶倫將於7月6日至9日訪華。這是繼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上月訪華以來,美國第二位訪華的重要內閣成員。本次耶倫訪華,與上次布林肯訪華僅相差半個月。
耶倫訪華 美國早有此意
自中美兩國去年同意啟動高級別外交接觸以來,美國財政部一直希望與中國在一系列問題上深化溝通,包括全球宏觀經濟和金融發展。隨後,2023年1月,耶倫和中國副總理劉鶴在瑞士蘇黎世舉行了會談,外媒稱呼此次會談是耶倫「繞道而為之」,可見耶倫對開啟與中國對話的期待程度。會談在對非洲國家的過度負債方面,美國取得中國的協助。隨後,中美兩國發生了所謂的「間諜氣球」事件,不僅影響了布林肯的正常訪華,也延誤了耶倫的訪問。但耶倫表示,「她仍希望能訪問中國」。在美國國內反華聲一浪高過一浪的社會背景下,2023年3月,美國財政部負責亞洲事務的副助理部長羅伯特·卡普羅斯率領工作代表團「秘密訪華」。
如今,距離布林肯訪華僅半個月的時間,耶倫便要急匆匆到訪中國。這背後反應了美國社會遭遇金融危機、銀行暴雷潮的大背景下,拜登政府急需在金融領域得到中國幫助。無論是應對全球金融挑戰,亦或是應對美國內部即將到來的金融海嘯等,對於拜登政府來說,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與第二大經濟體的合作無疑是「最佳方案」。倘若合作能成功應對美國經濟、金融危機,也將會對拜登2024年大選起到積極作用。
在媒體的表述上,我們發現不管是布林肯還是耶倫,媒體公告中沒有看到出現「中方邀請訪華」的字眼,用的是「中美雙方商定」。這透露出,美國更期待且急於來訪,且中美兩國均對修復經濟、金融關係有所憧憬。
耶倫談甚麼?
根據美國財政部的公告,此次耶倫的訪華將重點是應對「全球宏觀經濟」和「金融發展」領域,當然也會討論「管控兩國關係」等議題。筆者認為,耶倫此次訪華將涵蓋以下方面:
(1) 美債問題。沸沸揚揚的美債危機於今年5月底度過「最危險階段」,但危機遠未結束。據報道,美國又在醞釀新一輪舉債。摩根大通預計,到今年年底,美國政府又將借入1.1萬億美元短期國債。有投資人擔憂,這將引發美國金融市場新一輪動盪,美國金融體系將繼續承壓,美國經濟及美元信譽也將遭到進一步衝擊。此時,將風險轉移到其他國家是美國金融體系一貫的伎倆,要麼讓他國購買美債,要麼讓他國不大規模拋售美債。作為美債第二大債權國,中國就是美國的「獵物」。耶倫訪華將極可能在美債上做文章,讓中國替美國承擔風險。目的只有一個,保護美國自身金融體系,保護美國經濟及美元信譽。
(2) 全球債務。一直以來,美國自認為是全球的「政策制定者」,在全球金融領域也如此。美國習慣於對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金融機構指手畫腳。上個月,耶倫曾暗示兩家金融機構應「反應美國價值觀」「少給中國貸款,應該貸款給非洲等國」。然而,美國似乎習慣於居高臨下而忘乎所以,國際組織並不姓「美」。
目前,世界經濟艱難前行,但中國始終是其增長的主要力量。2021年,中國經濟佔世界經濟比重18.5%,而2023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可能增至50%左右。對此,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這樣形容中國經濟恢復前景的世界意義,稱這將是影響「2023年全球增長的最重要因素」。能否繼續貸款給中國,並非由美國高層的一句話來決定,而是由中國給世界創造的經濟成績來決定。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也承擔著對非洲等發展中國家的金融支持的義務。贊比亞(Zambia)已與中國和西方債權人達成協議,延長63億美元貸款的償還期。但是,這可能遠遠沒有達到美國——這個全球「金融警察」的要求。美國是為了幫助發展中國家,還是為了限制中國發展?其背後的邏輯不言自明。
(3) 技術和貿易管制問題。技術管控方面,據《紐約時報》分析,「2022年,拜登政府在的決定嚴格限制可被運往中國的先進半導體和晶片製造機械的種類」 「拜登政府還在考慮進一步控制先進晶片以及美國對中國尖端技術的投資。」這些技術管控不僅限制中國軍事的發展,也限制了民生發展。比如,科技管控迫使高科技企業撤離中國;導致科技青年群體失業率攀升,這是巨大的人才浪費。美國對華的科技管控必將是「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中方必將採取相應措施。日前,中方宣佈將對鎵、鍺及30多種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業內人士認為這是在反制先前美國等國對中國的晶片出口限制,也是在耶倫訪華前對美國的震懾。
再談貿易管制問題,對華的貿易管控在拜登時期絲毫沒有減少,這可能是拜登為了拿穩這個與其最大競爭對手的談判籌碼,也可能是出於國內政治風險的考慮。但是,加徵關稅是明顯的「損人不利己」。加徵關稅後,美國人的生活日用品價格都在增長。耶倫是拜登團隊中較理性看待關稅管控的一方,2022年,耶倫曾在拜登政府內部推動取消部分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的關稅,她說這些關稅「不是很具有戰略意義」,而且正在損害美國消費者和企業的利益。筆者大膽推測,在耶倫訪華期間,中美雙方很可能在關稅管控問題上達成一些共識,比如撤銷美國對華的部分關稅管控,以換取中國對美國金融領域的支持。
中美兩國「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湧動」。美國一方面要求中國不得採取經濟脅迫他國,另一方面對中國經濟脅迫。
(4) 對法律的關注。耶倫很可能提出對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間諜法》和《對外關係法》的擔憂。針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間諜法》,美國方面認為,這項法律對禁止的內容含糊不清;而對於《對外關係法》中的「域外法權」,美國也有諸多不解。即便中國方面強調兩項法律都是在符合《國際法》的基礎上,且不同於一些國家的「長臂管轄」;目的是為「維護中國國家利益,保護公民權利而制定的」,且類似的法律在國際上也是常有,但也難免令美國憂心忡忡。當地時間3號,美國國務院就發出旅行警告,建議美國公民重新考慮前往中國的旅行。筆者認為,對法律的關注也是耶倫訪華期間的議題之一。
此外,耶倫還可能會就人權、國際安全、美國價值觀等老生常談的議題與中方討論,但相信她也明白中方的回覆,推測在這些話題上她只會「例行公事」。
作為華府中最為鴿派的內閣成員,又是女性身份,耶倫此訪即使不能帶來共識,我們也有理由相信,此行將為中美關係注入新動力,尤其在金融領域,此次訪問將打通金融領域的溝通渠道。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