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中美關係指導原則」-- 兩國下一步談判之關鍵

2023-07-04
路易
香港媒體主筆協會會員
 
AAA

a_855354939705126912.jpeg

毫無疑問,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華的行程成為了近期全球最大的話題之一。這是他上任以來首次中國行,也是美國國務卿這個職位過去5年來首次訪華,上一次還要追溯到2018年特朗普政府時任國務卿蓬佩奧。全世界都知道,這種會面頻率在中美建交以來的歷史上是極為反常的。

作為當今世界最重要的兩個大國,中美雙方的外交最高官員理應頻繁互訪。例如當年時任國務卿希拉里就在4年任期內7次訪華,而且不止談政治,還會參加各種民間活動。相比之下,兩國如今冰冷的關係令世界各方都倒吸一口涼氣。

這次布林肯訪華大部分活動都是與中國高級官員進行對話,行程最後還見到了國家主席習近平。從事後中國官方的公報來看,雙方達成了一系列共識,中國政府歸納為五個「雙方同意」:包括落實去年峇里島的習拜會達成的原則性共識(「四不一無意」)、有效管控分歧、保持高層交往(第一步布林肯邀請外交部長秦剛訪美,秦剛已接受)、鼓勵擴大兩國人文和教育交流(首先增加兩國間客運航班數量等)。這些共識受到了國際媒體的廣泛報道。

然而,如果要問哪一項是下一步中美談判最關鍵的議題,筆者認為毫無疑問是「繼續推進中美關係指導原則磋商」。

不知這幾年大家是否有這種疑惑:又是貿易戰,又是晶片戰,科技戰,台灣問題又升級,中美之間到底為甚麽突然開始如此激烈的鬥爭?實際上,所有沖突和敵對根源都在於這個「中美關係指導原則」。其他各具體事件都是表象,都是圍繞此原則的爭議出的招而已。但從過去一段時間看,各方媒體對這一點似乎有所忽略。

所謂的「中美關係指導原則」是指雙方對彼此身份的定位。眾所周知,各國的外交政策是按照本國對他國的定位制定的,比如對方國家是敵對,還是盟友,或是貿易夥伴,還是戰略合作夥伴。不同的定位,會帶來各領域不同的政策。中方認為中美經貿關係緊密,達到每年7000億美元級別,且兩國各自有很多企業在對方國家經商、上市,並有很多國民在對方國家生活、工作,中美合作符合兩國乃至全球最大利益。因此,雙方的關係應該是合作夥伴,最差也應該是貿易夥伴。然而,美國則認為中國是「戰略競爭對手」,所以為了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要與中國搞「脫鉤斷鏈」,「去風險」,制裁中國科技和企業。這讓中國非常難受,也很憤怒,認為美方針對中國,限制中國正常發展。兩國嚴重缺乏互信。這才有了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講的:「中美關係陷入低谷根源在於美方抱持錯誤的對華認知,導致錯誤的對華政策」。他要求美國取消對華制裁,放棄對中國科技發展的打壓。

WhatsApp Image 2023-07-04 at 14.33.19.jpeg

布林肯在會談中沒有回應中方的對取消制裁和停止打壓的要求,說明如今美國對華依然維持對立狀態。在美國的邏輯中,中國破壞國際規則,依靠不公平手段挑戰美國地位,危害美國國家利益和安全。他的表態還是重覆拜登的「四不一無意」:包括不尋求「新冷戰」、不尋求改變中國的體制、不尋求強化同盟關系反對中國,不支持「台獨」,無意同中國發生沖突對抗。

但這其中中國政府至少在幾個點上不認可他們的立場:首先中國政府高層覺得現在已經基本是冷戰配置了,制衡中國的同盟也愈來愈緊密了,美方完全在「說一套,做一套」。至於不支持台獨?那美國眾議院前議長佩洛西訪台和對台灣的戰略模糊又是甚麽?

但回到沙盤邊分析,不管是新冷戰還是強化同盟,亦或是同中國沖突對抗,都不符合美國利益。美國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不能輸給中國,怕中國強大了會侵犯美國和整個國際體係;而中國強硬反擊,冒着葬送與整個西方合作局面的風險,也不符合中國利益。

那兩國如此互懟,豈不是完全非理性?沒錯,這就是在「中美關係指導原則」被定性為競爭對手後,兩個大國本能的自我防禦機制造成的。大家也可以想象,如果一個人有個夥伴在背後是甚麽感覺,而有個對手在背後又是甚麽感覺?

這一點,中方在談判中也直接點破了。習近平向布林肯表示:「中國尊重美國的利益,不會去挑戰和取代美國」。對於習這位有強烈建功立業性格的領導人來說,這個姿態已經放的非常低了。筆者分析這是中國高層因希望與美國緩和緩和而做的鋪墊,以表達誠意。畢竟中國發展需要美國,尤其如今國內經濟困頓,內需不振,財政吃緊,投資不暢的背景下,更需要美國和西方的資金、技術、人才。而美國也需要中國貿易上的支持幫助降通脹,供應物美價廉的商品;美國企業也需要中國這個巨大的消費市場實現擴張。原本兩廂情願,就不應鬥到你死我活,相信雙方也意識到了這一點。

W020230512251300368486.jpg

實際上,自5月開始,形勢已經出現一些變化。先是外長秦剛會見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而後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辦主任王毅與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在維也納一連兩天會談八小時,再後來新任駐美大使謝鋒抵達華盛頓,並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向拜登遞交國書;同時,伯恩斯大使亦訪問四川成都,這是中方三年前為報復美方關閉中國駐休士頓總領事館而關閉美國駐成都總領事館之後,美國大使首次來到這裏。就在本週,美國財長耶倫也確定訪華。早前,美國氣候變化特使克里也表示接獲北京的訪問邀請,這些跡象都說明兩國關係已進入緩和路徑。

所以下一步雙方關係能否真正改善,關鍵就在「中美關係指導原則」的談判。如果這一點有所進展,把競爭對手關係轉變為偏向合作的定位,那中美之間的轉機才會真正到來,其他問題,包括貿易、科技、中美航班、人才交流、企業合作,甚至台灣問題,到時都不再是問題了,至少暫時不是問題。相反,如果這一點無進展,那就算其他項目達成協議,兩國關係回暖依然遙遙無期,各種擦槍走火的事件還會層出不窮。「中美關係指導原則」這八個字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一些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戰略界人士近年開始鼓吹「中國崛起到頂論」,試圖從發展預期層麵塑造中美競爭議題。美國塔夫茨大學教授邁克爾·貝克利等人認為,由於老齡化嚴重、資源匱乏、財政壓力加大、西方對華脫鈎等因素,中國的發展會在未來數年陷入停滯,中國的崛起將會終結,中國在經濟規模上不會超越美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不僅難以維持自身對其他國家的經濟吸引力,也會因為內部的挑戰而變得更加具有「侵略性」,這構成了一種「崛起到頂國陷阱」

    趙明昊  2023-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