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勇:美國反華政客炮製涉港惡法 包藏「以港遏華」禍心
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7月13日一致通過《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認證法案》,將會提交參議院全體成員進行投票。議案一旦生效,三間香港駐美國經濟貿易辦事處恐怕須關閉。議案由共和黨參議員魯比奧(Marco Rubio)及民主黨參議員默克利(Jeff Merkley)共同提出。提出議案的魯比奧和默克利瘋狂抹黑《港區國安法》,妄稱自2020年香港正式實施《港區國安法》後,印證中國政府嚴重干預「一國兩制」,香港駐美經貿辦現在不單是北京的附屬物,更已淪為中國的政治工具,因此促請總統撤銷對港的各種外交待遇及經貿豁免權云云。
中國外交部駐香港特派員公署發聲明,強烈譴責和堅決反對,批評議案肆意抹黑詆毀「一國兩制」,粗暴干預香港事務及中國內政。發言人形容,美方少數政客處心積慮炮製涉港惡法,把經貿問題政治化,包藏「以港遏華」禍心,暴露霸道霸凌霸權嘴臉,警告美方政客若一意孤行,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香港特區政府亦發表聲明,嚴正促請美方遵從國際關係的基本準則,立即停止粗暴干預香港事務。
魯比奧與默克利一貫反華,劣跡斑斑,臭名昭著。魯比奧不願別人提及自己是古巴人後裔,為了讓美國政壇更能接納他這種古巴人後裔從政,魯比奧特意「潤飾」自己的家族史,也就是美化自己是受卡斯特羅「迫害」 流亡到美國的古巴人。近年來,美國政府炮製各類反華議題,包括涉港、涉疆、新冠疫情等議題,都能看到這位共和黨籍參議員上躥下跳的身影,美國有人指他是「反華急先鋒」。例如在2019年11月,魯比奧參與發起為美國干涉中國內政提供藉口的所謂「香港人權和民主法案」。魯比奧當時還顛倒是非稱涉港法案是美國「內政」,反指中方的抗議是「干涉美國內政」。魯比奧與反中亂港分子也關係密切。2016年11月,時任美國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CECC)聯合主席的魯比奧,在一個活動上認識前香港眾志秘書長黃之鋒後,兩人開始秘密聯絡。魯比奧也因此成為黃之鋒攀附美國的跳板,並長期裡應外合搞亂香港。
默克利也是一貫反華,早已聲名狼藉。2020年10月20日,民主黨參議員默克利與美國共和黨參議員魯比奧一同提出《2020年台灣關係加強法》法案,公然支持「台獨」,默克利妄稱:「台灣的民主對印太地區和平穩定至為重要,我們與台灣的關係對美國也非常重要」,美國「必須運用其外交、經濟與文化影響力來支持像台灣這樣與我們有共同價值的夥伴。《台灣關係加強法》將採取重要步驟促進與台灣的強勁關係。」2021年2月24日,民主黨參議員默克利率領多位跨黨派參議員一同提出新法案,要求拜登政府成立跨部會「中國言論審查監控與行動小組」,默克利妄稱,中國威嚇美國人,並對美國企業進行審查的行為,需要政府來監控,如此才能有一套因應措施,向中國進行究責。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長丘應樺強烈反對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通過法案,要求終結香港駐美經貿辦事處的外交豁免特權待遇,他批評美方無理污衊,強調經貿辦依法成立,無違反任何規條,如要撤離將影響港美之間的合作,促請美方慎重考慮,不要損人不利己。但在魯比奧和默克利之類的政客心目中,香港經貿辦就是變相的「中國領事館」,美國不能讓「中國風險」利用香港名義額外存在。
北京洞悉所謂「去風險」其實還是充滿對抗性,「去風險」似乎比「冷戰」或「脫鈎」顯得「溫良」了一些,但美西方在新幌子下對華幹的依舊是封鎖、遏制、打壓、汙衊的老一套。美西方推動對華「脫鈎斷鏈」失敗,就換個說法,但換湯不換藥,本質就是在新幌子下繼續制華遏華。
分別設於華盛頓、紐約和三藩市多年的香港經貿辦如果最終被勒令關閉,正好為西方的「去風險」作出詮釋。美國和歐盟的對華政策經過重新包裝,現在的主調是「不脫鈎」,然而務求「去風險」,或者說是「減少依賴中國」。西方近期提倡的「去風險」而非脫鈎策略也正式寫入G7領袖聯合公報,為西方最新對華政策框架定調。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回應稱,中方堅決反對G7「不顧中方嚴重關切,執意操弄涉華議題、抹黑攻擊中國、粗暴干涉中國內政」。外交部發言人表示,中國是機遇不是風險,把中國當作風險的來源,完全搞錯了對象。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