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嶺:中美關係回歸正軌亟需重塑「三信」

2023-07-14
張介嶺
香港媒體主筆協會成員、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3-07-14 at 15.25.02.jpeg

美國財長耶倫結束為期四天的訪華行程。行前,外界普遍認為,拜登政府雖對華態度有所緩和,但中美在技術與貿易管制、營商環境、人民幣匯率、全球債務,以及人權問題上仍分歧嚴重。如果雙方不作出實質性妥協,對話很難取得重大突破。

早前,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北京之行試圖緩和中美關係,但似乎效果有限。中美又開始了新一輪交鋒。據報道,拜登政府擬限制中企使用美國雲計算服務。中方也宣佈對鎵、鍺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明顯有敲山震虎之意。

與布林肯訪華相比,耶倫訪華時間更長,內容也更豐富。國務院總理李強、中美經貿中方牽頭人、副總理何立峰等人分別會見了耶倫。雙方圍繞落實兩國元首峇里島會晤共識進行了「深入、坦誠、務實」的交流,涵蓋「脫鉤」、鎵鍺管制、氣候合作等多個領域。

總體來看,耶倫此行的目的主要是進一步建立一個有韌性、有成效的溝通管道,深化與中國新經濟團隊的聯繫,促使中美更準確、更深入地瞭解彼此的關切和立場,減少誤判風險,為下一步的合作鋪平道路,尋求一個讓美中兩國經濟良性競爭的未來,而不是解決關稅、制裁等具體問題。

中美關係正經歷着雙邊關係正常化以來最嚴峻的局面,現在最需要的是兩國高層能夠保持對話,探索彼此能夠接受的、和平共處的發展方向。只要「動」起來了,就會有力量。好比開車遇到交通堵塞,怕的不是慢,而是一動不動。再慢,只要在動,總有走出一片新天地的時候。如果寸步難行,那就很可能塞很長時間。這種結果,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都是不想看到的。

據報道,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克里和商務部長雷蒙多都將訪華,顯然,中美已進入對話模式。其實,中美交手那麼長時間,對彼此的意圖和關切早已了然於胸。雙方能否作出「一個符合雙方共同利益、促進和平與繁榮的選擇」,關鍵還要看有無足夠的政治勇氣適當妥協。

當然,誠如耶倫所言,「沒有一次訪問能在一夜之間解決我們的挑戰」。必須意識到,中美關係回歸正常,最大的阻礙是兩國之間嚴重缺乏戰略互信。不要小看這個「信 」字,少了它,敘事再宏大,口號震天響,訪問再頻繁,也很難「挽狂瀾於既倒」,為不斷惡化的關係築牢底線。

WhatsApp Image 2022-11-25 at 12.08.44 PM (1).jpeg

毫無疑問,「人無信不立」之說同樣適用於國際關係。中美經濟體量相加佔全球約40%,不管雙邊關係如何錯綜複雜,這樣兩個大國相處更是「國無信不立」,再怎麼突出一個「信」字都不為過。所謂「信」,重在增信釋疑,主要有三層意思:

一是「信心」。中美有理由對兩國關係的未來抱有堅定的信心。雙方早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交融的格局,很多時候做到了「相互成就、互利共贏」,中美兩國人民都從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二是「信任」。中美關係波詭雲譎,惡化至此,有政治考量,經濟因素,軍事擔憂,等等,這都是表像。究其根本,主要癥結還是嚴重缺乏戰略互信。中美要縮小分歧,構建健康穩定的雙邊關係,首先必須着眼於讓對方放心。

三是「誠信」。如上所述,美中分別作出了「五不四無意」和「兩不一無意」表態,兩國關係的底線一目了然,不存在任何歧義。在這種情況下,雙邊矛盾仍難以調和,很大程度上要歸咎于美方違背「五不四無意」承諾,在事關中國核心利益的問題上言行不一,一邊放火,一邊又擺出姿態救火,這種做派如何控制得了火勢!

精誠所至,金石怎可能不開;同樣,如果缺乏誠心,怎能指望他人逆來順受,投桃報李。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一些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戰略界人士近年開始鼓吹「中國崛起到頂論」,試圖從發展預期層麵塑造中美競爭議題。美國塔夫茨大學教授邁克爾·貝克利等人認為,由於老齡化嚴重、資源匱乏、財政壓力加大、西方對華脫鈎等因素,中國的發展會在未來數年陷入停滯,中國的崛起將會終結,中國在經濟規模上不會超越美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不僅難以維持自身對其他國家的經濟吸引力,也會因為內部的挑戰而變得更加具有「侵略性」,這構成了一種「崛起到頂國陷阱」

    趙明昊  2023-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