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江南:富士康退出印度 會是最後一個?

2023-07-14
 
AAA

WhatsApp Image 2023-07-14 at 14.44.18 (1).jpeg      
富士康母公司鴻海在7月10日宣布,不再推進與印度金屬石油集團(Vedanta)的195億美元工廠的建廠事宜,該工廠計劃生產28納米的半導體和顯示器部件,原計劃2025年開始運營。路透社報道了富士康退出的原因:包括了項目進展緩慢、政府延遲批准補貼以及存在無法順利克服的挑戰等問題。富士康退出後,該合資公司歸Vedanta 所有。但富士康的退出沉重打擊印度的晶片製造大業。

2021年12月,印度的莫迪政府宣佈了一項100億美元的補貼計劃,向符合條件的半導體製造商提供項目建設成本不超50%的財政支持,富士康看到補貼巨大,便夥同Vedanta一拍即合,合資建廠,富士康投資1.187億美元,佔40%股份,而且廠址選在印度總理莫迪家鄉古吉拉特邦。莫迪曾公開說過,這家工廠是推動印度晶片製造業大國的重要一步。富士康退出後,莫迪說的這一步終究還是在原地踏步,沒有邁出去。

路透社還報道了另外2個壞消息,一個是以色列的晶片商Tower被INTEL收購,原計劃在印度投資30億美元的ISMC財團建廠的項目也被擱置,另一個是新加坡的IGSS投資30億美元的計劃也因為需要重新提交申請而被擱置。三個項目加在一起投資255億美元,對印度來講,是3筆天大的投資,連串退出和擱置,簡直是雪上加霜。

對於印度來講,好消息是美光科技將於8月在莫迪家鄉古吉拉特邦投資建造27.5億美元的晶片組裝及測試廠即將動工,預計最遲在2024年底開始生產首批晶片。


美國圍堵中國半導體產業 印度政府可以撿便宜?


莫迪要將印度發展成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在中美貿易戰開打後,印度不失時機地推出很多政策,吸引歐美的企業從中國撤出後搬到印度。近期,中國政府制裁了美國美光公司,美光便被莫迪的橄欖枝給吸引到了印度。傳媒報道,印度中央政府、古吉拉特邦政府將根據莫迪推行的支持半導體產業發展計劃,分別給美光工廠提供項目開支的50%、20%,意味美光投資27.5億美元的工廠,美光實際出資8.25億美元,印度補貼19.25億美元,如果印度真的能兌現補貼,對於印度的半導體產業肯定是天大的好消息。

公開資料顯示,美光印度工廠將實現DRAM和NAND兩個產品的組裝和測試製造。未來5年可以創造5000個直接就業機會和15000個社區就業機會。
印度科技部長5月透露,印度也推出了20億美元的補貼計劃,以吸引平板電腦、筆記本及其他電子設備的製造商從中國轉移到印度生產,蘋果、三星等公司也計劃在印度生產電子產品,如果蘋果、三星在印度本地生產了,將挑戰中國的製造業大國的地位。

毋庸置疑,莫迪上台以後,印度的電子製造業增長了十幾倍,2014年,印度電子製造業不到10000億盧比,目標是2026年達到24萬億盧比,2014年,智能手機沒有出口,2022-2023年,印度智能手機出口額有望超過9000億盧比,印度國內電子產品預計超過1000億美元,智能手機成為了印度第五大出口產品,印度成為了全球的電子行業的主要參與者。

在印度為自己智能手機的成績慶祝的時候,2022年市場份額超過20%的小米公司被印度當局指控違反「外匯管理法」,印度將要罰款沒收小米高達48億人民幣的現金。小米公司在印度經營9年,累計利潤約8億人民幣,被沒收的資金相當於小米在印度利潤總和的6倍,9年不但白干而且還虧掉了接近40億人民幣的本金。其他跨國公司,包括沃爾瑪(13.5億美元)、三星(2.12億美元)、亞馬遜(1.72億美元)谷歌(2.75億美元)等都被印度以違反外匯管理法為由被罰款。筆者認為,就算企業家由於政治原因暫時退出從中國製造,但印度也不會獲益,更別說撿便宜了。

印度也提出小米、OPPO 、VIVO等中國手機製造商在印度的公司CEO、CFO 、CTO、COO等4個重要職位必須有印度人擔任。7月3日,小米公司將在印度進行大規模裁員,小米印度公司員工將從1400多人減少到1000人。

特斯拉在2017年,有意進軍印度市場,但雙方在關稅商定上產生了爭議,印度進口汽車關稅為60%-100%,以至於馬斯克驚歎印度是世界範圍最高的關稅國。
shutterstock_2183275499.jpg 
印度向比亞迪訂購了1000輛電動巴士,雙方在交付方式上有分歧,比亞迪要求印度付清228億盧比的貨款,才能發貨,印度要求先付10%的定金,1000輛車到貨交付後,再支付90%。印度的工業部長和財政部長開始指責比亞迪,傷害印度的國家信譽,導致印度有看不見的損失。印度的商譽很好嗎?外匯管理法成為了印度無理收割外資企業的萬能法律,印度是信守承諾的國家嗎?小米對印度作出的貢獻如此之大,竟然以無厘頭的理由沒收48億人民現金。

印度人口已經世界第一,印度認為很多地方都是世界第一,但實際情況是,2000年,中國製造業是印度GDP的2倍多,2022年,是印度的5倍,中國的理工科大學畢業生是印度2倍,中國2%的GDP用於科研,印度0.7%,全球20家科技企業,中國佔4家;中國勞動力和生產效率世界第一,印度的效率可以稱得上「災難。」由此可見,富士康絕對不是從印度退出的最後一家企業。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一些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戰略界人士近年開始鼓吹「中國崛起到頂論」,試圖從發展預期層麵塑造中美競爭議題。美國塔夫茨大學教授邁克爾·貝克利等人認為,由於老齡化嚴重、資源匱乏、財政壓力加大、西方對華脫鈎等因素,中國的發展會在未來數年陷入停滯,中國的崛起將會終結,中國在經濟規模上不會超越美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不僅難以維持自身對其他國家的經濟吸引力,也會因為內部的挑戰而變得更加具有「侵略性」,這構成了一種「崛起到頂國陷阱」

    趙明昊  2023-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