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桐山:一條鯨魚 我們錯過了甚麼?

2023-08-02
吳桐山
學研社研究員、時事評論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3-08-01 at 17.52.04 (1).jpeg

一條布氏鯨上月中闖進香港水域,獲得全城關注。不少人出海觀鯨打卡,最終鯨魚受傷難逃一劫。筆者沒有出海觀鯨,雖然好奇但不想趁熱鬧,也為鯨魚的殞命感到悲傷。我認為,這條鯨魚有兩點值得香港政府反思,一是保護野生動物本身,二是如何彌補社會裂痕。

鯨魚殞命之後,媒體做了不少報道,羅列香港如何有《觀鯨指引》,但漁護署沒有及時要求出海觀鯨的船隻遵守,到鯨魚死了才出來說。對比世界不少國家,香港在保護海洋生物方面的作為是不足。就以今次的布氏鯨為例,在鯨魚上月被發現受傷之後,漁護署曾援引《野生動物保護條例》警告公眾,指不負責任的觀鯨行為可能構成故意干擾受保護野生動物罪,違者可被判監禁一年及罰款十萬元。但警告歸警告,面對每天出海觀鯨的船隻,未見政府部門有任何執法。雖然有水警船在場,但事後水警說要等漁護署叫他們執法才執法。我認為這種互相推諉的做法令人觀感不佳。就如一個交通黑點長期有人亂過馬路,政府從不在該黑點執法,到有人真的被車撞死了,難免會埋怨為何政府部門之前不作為?

一言以蔽之,無論這條鯨魚最終是生是死,我認為作為人類應該盡人事。政府部門的態度顯得太被動,正正是沒有盡人事的表現。反觀前年也有一條小布氏鯨進入深圳大鵬灣,當地就高調成立保護聯動工作組,組織執法船艇到達有關水域維持秩序。無論結果如何,人家做事就是高調告訴全世界「我做咗嘢」,而不是等出事後推諉「我要等其他部門叫我做才做」。政府如果重視這件事,一組應該落order要求跨部門做嘢去保護。

另一方面,我認為特區政府錯失了一個做好事的大好時機。2020年之後,香港無疑是由亂到治了,但社會內部仍有暗流。政府也經常說:軟對抗存在,國安危機無處不在。但我認為,軟對抗不等同違法,違法要痛打,但一些情緒上、認知上的問題,應該潛移默化去改變。既要有大棒,也要找到大家的共同語言。

政府這幾年的做法給人的印象是:對國安問題非常十分着緊,各級官員隔三差五就出來強調國安的重要性。以早前申請禁「獨歌」的禁制令為例,最終法庭不批,理由是認為已經有國安法了,無需多此一舉搞禁制令。但從這件事可見政府對國安有多着緊。但鯨魚來港被船隻傷害,政府為何不申請一紙觀鯨禁制令,馬上禁止出海觀鯨的行為呢?從政治上而言,禁觀鯨這件事不如禁「獨歌」重要,但前者卻是超越藍黃,社會不同階層、不同取向的人,都一致認同應該保護鯨魚。如果政府這樣做,能夠取得社會的最大公約數,是得分的。

不要誤會,我不是說不應該重視國安問題。國家安全是根本,當然要重視。我的意思是:違法問題當然要嚴肅對待,但如何令社會更和諧、彌合分歧,那不是一個法律問題。就像教育小孩一樣,超越紅線要當頭棒喝,但一些做人的道理,你日日說、夜夜說,效果反而不彰,有時候與小朋友找找共同語言,一起玩玩遊戲,令大家關係更融洽才有利於教育。如果政府表現得對國安問題超緊張,對其他問題卻懶懶閒,這種劍拔弩張的氛圍反而不利於增強大家的愛國情懷。政府既要做好國安教育,也應該找一些不同政治族群都重視的問題,做出一些功績來,這才是聰明的做法。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