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智庫:台灣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現況初探

2023-08-07
 
AAA

 106684204.jpg

閩南師範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教授施沛琳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6月號發表專文《台灣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現況初探》,作者表示:本文初探「台灣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現況」,除說明台灣當局對文化遺產之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與維護機制等,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與推廣方面,梳理了各年齡階段之非遺教育,並針對未來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之可能發展提出拙見。文章內容如下:

一、定義

  本文初探台灣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亦簡稱「非遺」)教育現況之前,首先釐清「文化遺產」相關定義。①「文化遺產」(Cultural Heritage)的定義,主要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與台灣當局相關「法令」所界定。「文化遺產」的概念有二,一為「物質文化遺產」,即「有形文化資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二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即「無形文化資產」,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且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

  (一)物質文化遺產

  全世界針對文化遺產的探討,來自1964年5月25日至31日在威尼斯一項會議中通過的「威尼斯宣言」。該宣言的第11條強調了應尊重各時代加在一座文物建築上的正當物,亦即:各國或各地區應整體性看待文化遺產。爾後,其精神也於各相關法規或宣言中予以強調。

  「威尼斯宣言」宣布之後,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制定了《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公約》(簡稱《世界遺產公約》②該項公約將世界遺產分為文化遺產(Cultural Heritage)、自然遺產(Natural Heritage)與復合式遺產(Cultural & Natural Heritage)。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

  繼而,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再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後,則使世界遺產的範疇擴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稱「無形文化遺產」、「無形文化資產」);如此,使人類共同文化遺產的界定範疇益形周延,同時也更符合立法原始本義整體性、真實性和完整延續潛力的要求,各國及地區維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觀念跟着也與時俱進。

  本文所指之「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規定,主要來自台灣當局「《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定中所稱「無形文化資產」③,包括:傳統表演藝術、傳統工藝、口述傳統、民俗、傳統知識與實踐。各項具體所指如下:(一)傳統表演藝術:指流傳於各族群與地方之傳統表演藝能。(二)傳統工藝:指流傳於各族群與地方以手工製作為主之傳統技藝。(三)民俗:指與人民生活有關之傳統並有特殊文化意義之風俗、儀式、祭典及節慶。(四)口述傳統:指透過口語、吟唱傳承,世代相傳之文化表現形式。(五)傳統知識與實踐:指各族群或社群,為因應自然環境而生存、適應與管理,長年纍積、發展出之知識、技術及相關實踐。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與維護機制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凡具歷史、藝術、科學等文化保存價值的文化,都是珍貴的遺產。其中的物質文化遺產,因其具備特定的空間及形體,如古跡、古物、歷史建築等,一旦面臨改變與破壞的威脅,變化相對明顯。反觀: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乃人類社群與其生存環境、大自然互動及生存歷史條件所創造纍積且世代相傳的文化傳統,因非具象存在,同時以人為載體,常須因應特定時間與場域呈現,更增加了掌握及保護的難度。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保存維護工作,是一個地區保存歷史記憶與先民傳統智慧的重要工程,以台灣地區而言,這些文化保存對象遍及這塊土地上的每一個角落並包含多元的族群分佈,足能彰顯文化的多樣性與豐富性。

  台灣當局於1982年首度公布實施「《文化資產保存法》」;先後於2002年修正、2016年兩度修訂。依該「法規」精神,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強調了「人」所維繫的傳統與技藝,因此保存維護機制與人才傳承,成為文化事務主管部門持續推動的重點,其相關做法如下:
(一)訂定保存維護計劃:根據新修訂的該「法規」第92條規定,為落實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保存維護,台當局訂定各案「保存維護計劃」,涵蓋工作如下:一是基本資料建置(文化資產履歷);二是傳習或傳承活動(以保存者為核心之世代間傳藝學習活動);三是調查與紀錄製作(調查報告、影音紀錄等);四是教育與推廣活動(課程、演出、展覽、工作坊、研討會等);五是保護與活化措施(不受誤解、偏見與協助重獲生命力之各項措施);六是定期追蹤紀錄;七是其他事項。④上述七大工作環環相扣,建立了一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

  (二)人才養成配套機制:這部分以傳統表演藝術及傳統工藝方面人才的養成為主;流傳於各族群與地方之傳統表演藝能及以手工製作為主的傳統技藝,以公部門的力量,致力傳統藝術的保存,並着重人才永續傳承,以保存傳統表演藝能(如音樂、歌謠、舞蹈、戲曲、說唱、雜技),以及傳統技藝(如編織、染作、刺綉、製陶、窯藝、木作、剪粘、雕塑、彩繪、裱褙、造紙)。

  培育重要傳統藝術人才方面,除表彰傳統表演藝術及傳統工藝保存者之卓越藝術成就外,並透過「重要傳統表演藝術及傳統工藝傳習計劃」,委託以「師徒制」推動重要傳統技藝傳習教學;同時推動「傳統藝術接班人計劃」、「台灣傳統戲曲劇團開枝散葉計劃」、「傳統戲曲接班人扶植計劃」等人才養成配套機制,協助習藝有成的青年藝術家能夠以演代訓,回歸傳統文化場域,並培養青年世代的創作人才及欣賞人口。

  在文化事務主管部門轄下之「傳統藝術中心」2019年的「傳統戲曲接班人、開枝散葉計劃」預算成長為2倍,亦顯當局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重視。其中,「傳統藝術人才培育計劃」自2009年起啟動保存者核心技藝傳習計劃,采「師徒制」的傳習計劃,提供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傳習費每月約5萬元(新台幣,以下同)。

  傳統藝術中心自2017年起同時推動「傳統藝術接班人計劃」,該計劃包括:傳習演出及工藝示範推廣計劃,運用宜蘭傳藝園區豐碩的文化觀光資源,提供實踐與展演場域,給予已結業的傳習藝生透過「以演代訓」、「駐園創作」及「文物指導」等延續精進技藝及增加舞台實務經驗的機會。

  2018年另有「台灣傳統劇團開枝散葉計劃」,從協助民間劇團着手,透過盤點民間各劇種發展現況與困境,研訂「輔導民間劇團看家戲製作專案計劃」、「輔導傳統戲曲劇團新作發表計劃」、「戲曲夢工場節目徵集計劃」、「重塑民間劇場節目徵集計劃」、「協助傳統劇團延聘專業顧問及專案經理計劃」五項輔導計劃,讓民間劇團找回原生土地根基,投入劇團新人的培育工作,讓劇團自身體質得以新陳代謝,並鼓勵接班人開枝散葉,續而投入傳統藝術領域。
另為擴大傳統藝術人才培育與傳承之整體效益,2019年度起執行「傳統戲曲接班人扶植計劃」,以「培育台灣傳統戲曲劇團接班人」為目標,用倍增的預算,讓文化部門與教育體系、民間團隊資源得以整合,促使彼此間對於人才培育與接班人養成之工作效益相互加乘。

  (三)民俗方面:指與人民生活有關之傳統並有特殊文化意義之風俗、儀式、祭典及節慶。以凝聚在地共識、尊重文化差異為原則,逐案訂定短、中、長程計劃,輔導社群落實文化保存,以保存維護與人民生活有關之傳統並有特殊文化意義之風俗、儀式、祭典及節慶。

  (四)口述傳統及傳統知識與實踐方面:協助縣市政府辦理普查,儘速發掘具登錄潛力之案例,同步啟動保存維護機制,以保護口述傳統(史詩、神話、傳說、祭歌、祭詞、俗諺等),以及各族群或社群,為因應自然環境而生存、適應與管理,長年纍積、發展出之知識、技術及相關實踐(如漁獵、農林牧、航海、歷法及相關祭祀等)。

  (五)建構「重要之無形文化資產數位化保存與展示網絡」。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與推廣

  不論哪一種文化遺產,不僅與當時的社會生活密不可分,更是人類知識、技術纍積的成果,是人類珍貴的資產。因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的產業發展趨勢,人才之培育必須與人力需求、企業資源扣合,透過擬訂完善的文化資產人才培育發展政策與整合產業人才信息,詳加規劃產業所需人才的質量、相關領域職能基準與證照制度,均是文化遺產人才培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也是台當局持續推動的重點。另一方面,隨着文化遺產新興產業的盛起,產業上出現許多人才缺口;因此,跨領域人才的養成,亦是迫切的需求之一。

  台當局文化主管部門對於「無形文化資產之保存維護」重視程度可從年度預算經費看出,以2019年為例,文化主管部門「文化資產局」投入「無形文化資產」的預算,成長為3倍。同時,其轄下「傳統藝術中心」在該年度投入「傳統戲曲接班人扶植計劃」、「台灣傳統戲曲劇團開枝散葉計劃」的總預算,也成長為2倍,致力翻轉過去強調硬件建設的預算結構,大幅增加挹注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費。⑤
(一)虛擬式文化遺產教育機構

  台灣文化事務相關主管部門為了更方便推動文化遺產人才培育與相關教育推廣,設立了虛擬式教育機構「文化資產學院」。該學院設立在原為「台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後改名為「文化資產園區」轄下。⑥2014年為進一步落實推廣文化遺產成為共同的普世價值,積極規劃以人才培育為主要發展重點,以整合台當局機關、學術單位、民間(專業)團體等資源,通過「產官學研民」合作方式,依循教育、訓練、研究、寓教於樂等方式,包括:正規、非正規教育、技術培訓等管道,期望以系統性的學程,系統性建立完整的人才培育機制。藉由培植文化遺產保護所需的各種人才,提升文化遺產軟實力,因此「文化資產學院」孕育而生。當然,非物質文化遺產亦為其涵蓋的範圍之一。

  據台當局文化主管部門規劃,該虛擬式文化遺產教育機構,着眼於成為全台重要的文化資產培訓基地;培育一流文化遺產人才,強化維護文化遺產的治理能力;提升文化遺產人力資源質量,創造卓越效能;以「專業化、認證化、國際化」提供優質的學習環境;通過「產官學研民」的多方合作,建構文化遺產職能發展、教學與認證的上中下游管道。

  「文化資產學院」分:教學、產訓、研發及推廣等四大群組,補助對象包括全台各公私立大專院校、公私立學術研究機關、專業團隊及民間團體等。各群組發展重點如下:1.教學群組:以跨域專業養成為出發點,以教育為主軸;2.產訓群組:以場域訓練及考取專業證照為出發點,以訓練為主軸;3.研發群組:以保存修復研究為主題,制定規劃標準;4.推廣群組:以寓教於樂模式進行,以培養一般民眾文化資產興趣為主軸。

  (二)各階段教育體系中的非遺教育

  1.高等教育之學術科研與實踐

  為健全「無形文化資產」保護政策,台灣當局在相關領域上,結合了文化與教育體系資源,由「文化資產局」與大學院校合作,例如:2020年與台北藝術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針對「無形文化資產」政策探討、保護工作相關成果分享、專業人才培育及學術研究支持制度等方面進行合作,建立雙方長期結盟,共同推進傳統文化的傳承。⑦
其緣由為,2019年在文化主管部門召開的「無形文化資產工作圈」專家咨詢會議中,與會專家學者提及改善「無形文化資產」高等教育及研究人才的斷層問題,是未來能否有長遠發展的重要關鍵。北藝大在文化藝術領域上的豐碩成績,以及與海外多所一流藝術院校之合作網絡,提供最強而有力的資源,初期雙方將從共同成立項目輔導中心、支持學位學程、推動該領域學術研究,以及形成展演場域等方向着手,共同見證「無形文化資產」的長足進展。為配合這項合作案,台北藝術大學有兩個目標,一是要儘快成立「文化資產」學士學位學程,消弭該領域出現的基層人才斷層問題;再者,校內將成立針對「無形文化資產」支持系統;因為要培養基層人才,不衹依賴研究,如何教育是更重要的環節。

  為了更整合學術資源,文化主管部門2017年舉辦「無形文化資產論壇」,召集了大學院校的專家學者、相關社區實踐者,以及關心非遺發展的保存者、傳習藝生、民間團體與各縣市文化資產行政人員,齊聚一堂,以「無形文化資產傳承教育」、「無形文化資產的社會參與」及「無形文化資產支持體系」等為主題,共議無形文化資產保存未來;並為彰顯無形文化資產藝能型態與特色,搭配傳統南管戲曲與「想要帶你游花園-民樂交陪藝術祭」特展導覽及布袋戲劇場展演。該次論壇結論,「文資法」衹是相關領域推動的底線,現階段面臨的是整體文化生態的消失與復育的問題,不論有形、無形文化遺產的保存與維護需要更系統性的設計與鏈接,除了既有傳習計劃還需要更具體行動策略。⑧而四項具體策略大致可一窺台當局對非遺教育的重點方向。首先是體系性的保護計劃。持續推動各保存項目保存維護計劃;發展全面記錄保存,透過在地經驗網絡重建台灣藝術史、台灣知識學、文化記憶庫,包括:建立台灣美術、工藝、建築、影像、傳統藝術各類藝術史。

  其次,傳統內容進入教育體系,新修「12年教育課綱」已納入傳統藝術與民俗內涵,未來積極與當局教育主管部門共同推動落實教育現場。並將努力協調結合藝生進入教育體系。再者,鑒賞與欣賞能力的培養。推動「文化資產」體驗教育,讓孩子親炙藝師。進而,傳統藝術歷史場域的活化,鼓勵地方既有村廟、部落聚會所與各地文化場所,持續通過這些公共生活中心,讓傳統文化的公共性生活可以繼續作為各種「無形文化資產」存在場域,達到復育原本既有文化生態體系功能。尤其需要文化主管部門整體支持並連結社會資源,共同形成文化生態體系的復育環境。
台當局文化主管部門自2010年起辦理校園合作推廣活動,邀請經當局指定的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專家學者、傳統民俗藝陣、少數民族表演藝術等團隊,赴校園講座與示範演出,以期喚起年輕學子對非遺的瞭解與重視,使內容豐富且樣態多元的傳統文化得以提倡、保存與傳承。接着,2021年在疫情之際,舉辦「打藝苗-文化藝苗雙管齊下」,千場「無形文化資產振興」巡演活動,全台熱鬧登場;當局編列了新台幣1億元(約合2380萬人民幣)預算。

  受邀的傳統藝術示演團隊包括:廖瓊枝歌仔戲、陳錫煌掌中劇團、黃俊雄木偶戲、漢陽北管戲曲、布農八部合音、苗栗陳家班北管八音團、吳素霞南管戲曲、排灣族口鼻笛-謝水能先生。民俗藝術示演團隊包括:台灣飛鴻館龍獅團、大滿舞團小林夜祭儀式、吳敬堂&鎮狩宮官將首與八家將、和順小學醒獅戰鼓隊、賽夏矮靈祭等。其中,新北市政府文化局首度與11所學校合作舉辦「校園瘋文資」,走進校園推廣文化資產,並前往偏鄉的學校示演北管和木偶戲。新北市指定登錄的「有形文化資產」計196處、「無形文化資產」計51件。除了非遺進校園,也邀請6所學校專車接送走進古跡,欣賞傳統工藝聯展及京胡、木偶戲等演出。另外,位於新北市府中古城區的「林家花園」還特別推出沉浸式劇場《西城故事》,邀請板橋中山小學3個班級師生搶先體驗。⑨《西城故事》是Happy ending版本的《羅密歐與朱麗葉》,背景移至18世紀中期的漳泉械鬥,融合林家故事並以現代話劇的模式演出,邀請觀眾在表演者的帶領之下遊走於園內各個景點,挑戰古跡感官新體驗。

  2.社會教育與網絡教育

  在台當局教育主管部門下設之「空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於2020年開設了《傳藝台灣》課程,讓具高中以上程度者參與。⑩課程綱要與內容寫着:傳統表演藝術根植於民間的歲時節慶與生命禮俗,體現著人民的生活習俗與情感信仰,並擁有獨特的表演體系與審美思維。在「口傳心授、言傳身教」的傳統表演藝術傳承體制中,「藝師」是薪傳藝術本體與維繫文化命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人,也是「戲以人傳」、「戲以人揚」的核心主體。因此,讓社會大眾認識傳統表演藝術重要藝師及演藝團隊,顯得格外重要。
這項課程由傳統藝術界學者蔡欣欣教授主講,分別邀請楊秀卿、林吳素霞、梨春園北管樂團、邱火榮、莊進才與漢陽北管樂團、壯三新涼樂團、廖瓊枝、苗栗陳家班北管八音團、陳錫煌、黃俊雄等十組已被指定為「人間國寶」的重要傳統藝師與演藝團隊,通過對談引言,讓藝師們娓娓闡述個人技藝養成與演藝生涯,從中認識傳統表演藝術之精髓,以體認其豐富多元性及深厚內涵。在課程中並搭配實務演練教學、曲譜、身段或唱腔等,欣賞藝師們精湛的演出。此外影片中會搭配報刊史料、文物圖照與舞台影音等多元素材,結合「文化資產局」的豐富資源,引領學習者遇見與認識不同類型的傳統表演藝術,以窺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建構核心。

  金門縣文化園區主辦之「藝啟尋金」:愛上博物館活動,舉辦了「走讀官澳聚落與尋獅趣」,60位親子齊聚當地龍鳳宮前欣賞抬輦示範與體驗,接着深入村裡走訪李康塔洋樓、楊氏大宗祠(達山堂),認識古跡建築特色及歷史風華,並按圖索驥尋找聚落守護神-風獅爺,同時也品嘗金門在地料理。最後,回到民俗博物館聆聽解說,讓民眾自體驗中,更加貼近聚落文化和瞭解所處村落之特色和價值。⑪
淡水古跡博物館於2016至2018年度執行「淡水世界遺產教育與文資保存活化策略」,搜集盤點淡水地區現有「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並舉辦專業交流座談會,透過分析與資源整合,進行教學課程規劃、種子教師培訓,與教學現場實作案例輔導等基礎深耕,由淡水地區發展學習教育系統並落實於教學環境,最後拓展至整個新北市世界遺產觀念的普及。另一方面,亦配合辦理一系列世界遺產潛力點之國際交流,與在地文化觀光推廣營銷活動,擴大計劃執行範圍與活化效益。該計劃包含四項主要內容:一、世界遺產教育深耕,二、世界遺產教育推廣,三、世界遺產國際交流,四、世界遺產文化觀光。⑫

  此外,各地方社團也從社會教育角度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保護與傳承工作,例如:2020年一個由屏東縣萬丹鄉下蚶傳古宋江協會執行的「建構下蚶宋江無形文化資產傳承教案計劃」,在當地「社區總體營造」的推進改變後,讓更多社區民眾參與,也打破女性或外鄉學子的限制,共同投入文化傳承,而時空背景的改變及近年來廟會陣頭的污名化,使得過去的榮耀蒙塵,承受着誤解與排斥,也使得宋江文化長期以來都面臨着薪火相傳的危機。

  在陸續完成的保存紀錄動作後,耆老們最掛心的還是系統性傳承的問題,並期待翻轉大眾誤解,藉由「無形文化資產」登錄及該計劃的執行,造訪萬丹下蚶地區鄰近的小學、中學,期待成為鄉土教學特色,但討論過程中受限於相關社團、營隊的教學活動設計的知識、技術、學童器材及教學信心的不足,欲與學校課外活動銜接,進而傳遞這百年技藝一事,尚在努力中。該協會亦期待將宋江內涵轉譯成適合學齡且寓教於樂的兒童活動與教材,長期與學校合作成為鄉土教材,期望透過宋江文化元素,進一步藉由工作坊進行教學方案的討論、設計與規劃,轉譯出適合不同年齡層的教案,並辦理一次的教學體驗營,進行方案測試與檢討,以備來年與各校園合作辦理「社團教育」或「教學體驗營隊」的基礎。⑬
同時,一個結合了教育、經濟、農業、環保、交通、文化與內政等跨部門之「戶外教育資源平台」,也在互聯網上推出,內容提供了布袋戲、歌仔戲等相關非遺之內容。⑭此外,不乏在各教育階段與層面的鄉土教育推廣中,涉及非遺內容,例如:新北市教育局2020年度「來尬冊」教案徵選,新北市八裡區米倉國民小學以《家鄉的變遷_走讀觀音山》獲特優獎,旨在呈現小學四年級社會與環境教育,其中內容雖以科技結合鄉土教育為重點,亦在教述學生對家鄉的認識。另如《天下雜誌》「微笑台灣款款行」等。⑮

  四、結論

  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方面本身的發展,漸有非遺與文創產業的有機融合趨勢,概因文化創意產業與非遺的確存在着一定的內在聯繫。比如,非遺中的表演藝術( 包括音樂、舞蹈、歌舞、戲曲、戲劇、木偶戲、皮影戲等) 與文化創意產業中的音樂和表演藝術是有重疊的;再比如非遺中的傳統手工藝技能和文創產業中的建築、設計、工藝品之間也有重疊之處。而非遺中各種形式的口頭表達(含語言、民間文學、神話等) 則與文創產業中的電影、互動休閑軟件、電視廣播等交叉,即表現形式不同但傳播性質相同。總的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創意產業在具體門類上確實是存在部分重疊或交叉的。

  隨着經濟和文化的全球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顯得尤為重要。非遺文化創意產業作為以創造力為核心的新興產業,自身在不斷發展壯大起來的過程中,對民生經濟的帶動、提升作用也愈趨明顯,其發展也必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衹有非遺文創產業市場越來越大,步入良性發展軌道,非遺項目才會更有活力,才會綿延不絕地傳承下去。在推廣非遺教育的同時亦無法排除創意教育。

  面向未來,非遺教育的方向可在前述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發展兩大方向:(一)請進來:請到相關藝文館舍等等。(二)走出去:進校園、線上、兩岸合作等等。本文提出的建議包括:1.以保護為基礎,聚焦青少年,以遺產教育增進社會包容性和凝聚力。2.以跨界創新方式推動多學科融合,探索內外結合的多方合作新模式。3.以創意與科技為手段,因地制宜探索新的遺產教育理念與方法。4.合理運用互聯網與數字化技術,線上線下結合讓更多人參與遺產教育。5.深度挖掘遺產價值,以教育為賦能手段,促進遺產地創新可持續性發展。6.兩岸攜手合作進行「國際化」推廣與傳播。
註釋:

  ①台灣當局將Cultural Heritage譯成「文化資產」;分「有形文化資產」(即物質文化遺產)與「無形文化資產」 (即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文除相關「法規」援用上述台灣當局使用之名稱外,一律採用「物質文化遺產」與 「非物質文化遺產」 表述。

  ②本公約簡稱「世界遺產公約」(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WHC).UNESCO,於1972年在巴黎舉行之第17次會議中通過,1975年12月全面實施。引自洪孟啟:《文化資產保存的世界潮流――從有形到無形》,《美育》,154期,2006年11月,頁12-19。北京創世卓越圖書有限公司設計製作:《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北京:北京音像電子出版社,2015。彭躍輝:《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研究》,頁1-4,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

  ③「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70001「無形文化資產」。

  ④林美容、謝佳玲:《台灣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現況》,《台灣史料研究》第147-169頁,2005;「教育科學文化處」:《無形文化資產之保存維護》,為文化部門轄下「文化資產局」局長施國隆於2018年11月向行政部門之口頭報告,https://www.ey.gov.tw/Page/5A8A0CB5B41DA11E/2b5961cd-e238-4cf5-a870-f878578786f7,瀏覽時間:2019年7月31日。

  ⑤張理國:《「文化部」無形文化資產保存明年度預算成長為3倍》,《中國時報》,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81101003166-260407?chdtv,瀏覽時間:2022年1月18日。

  ⑥台灣當局「文化資產局」網站,https://coch.boch.gov.tw/About/Index/283264D6-0E5E-48FE-9D6E-B1599AA0892C,瀏覽時間:2022年2月18日。

  ⑦「中央廣播電台」:《「文資局」與北藝大簽署合作備忘錄攜手推動「無形文化資產」保存》,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087952,瀏覽時間:2022年1月18日。

  ⑧「文化資產局」:「2017無形文化資產論壇探討文化資產傳承教育、社會參與及支持體系」,https://www.moc.gov.tw/information_250_74752.html,瀏覽時間:2022年2月18日。

  ⑨新北市政府文化局網站:《「打藝苗—文化藝苗雙管齊下」千場無形文化資產振興巡演活動全台熱鬧登場》,https://www.moc.gov.tw/information_250_126936.html,瀏覽時間:2021年10月1日。https://www.ntpc.gov.tw/ch/home.jsp?id=e8ca970cde5c00e1&dataserno=f4639f90e02140b7af9611645b397e1b

  ⑩「空中大學校園影音雲」,https://campusfms.nou.edu.tw/media/1434,瀏覽時間:2022年2月18日。「空中大學」即「廣播電視大學」或「開放大學」。

  ⑪陳麗妤:《走讀官澳文化園區安排抬輦體驗》,https://www.kinmen.gov.tw/News_Content2.aspx?n=98E3CA7358C89100&sms=BF7D6D478B935644&s=A94B4A464F1EBFC0&Create=1,瀏覽時間:2022年2月18日。

  ⑫淡水古跡博物館:《穿越淡水、走讀世遺教育深耕與交流推廣》,https://www.tshs.ntpc.gov.tw/xmdoc/cont?xsmsid=0G330618805768009664,瀏覽時間:2022年2月10日。

  ⑬屏東縣萬丹鄉下蚶傳古宋江協會:《建構下蚶宋江無形文化資產傳承教案計劃》,https://coch.boch.gov.tw/Group/Detail/7736F80C-78E6-46B1-AE2F-1C455759ADF6,瀏覽時間:2022年2月18日。

  ⑭「戶外教育資源平台」:營造「處處可學習.人人可為師」的學習環境,https://outdoor.moe.edu.tw/,瀏覽時間:2022年2月19日。

  ⑮新北市教育局「來尬冊」教案徵選:https://lgt.ntpc.edu.tw/TeachPlan_Detail.aspx?id=69;《天下雜誌》「微笑台灣款款行」,https://smiletaiwan.cw.com.tw/teach/lesson-plan?page=1&year=2021%E5%B9%B4&award=%E5%85%A8%E9%83%A8%E7%8D%8E%E9%A0%85&area=%E4%B8%8D%E5%88%86%E5%8D%80%E5%9F%9F&grade=%E4%B8%8D%E5%88%86%E5%B9%B4%E7%B4%9A,瀏覽時間:2022年1月28日。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中評社》

 

延伸閱讀
  • 郭台銘今後的發展,筆者願意誠摯地建議,郭台銘已經在兩次總統大選中嘗試參與,不論2024總統大選的結果如何,郭台銘應汲取教訓與經驗,堅持走自己的道路。如果2024大選選出的總統不是郭台銘,郭台銘仍可繼續努力,為2028總統大選而努力,如果2024郭台銘勝選,然允諾「只做一任」,將錯失處理台海最關鍵的歷史時刻。由是,郭台銘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筆者願意鼓勵與祝福之。

    楊雨亭  2023-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