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論壇:香港人才問題與對策建議

2023-08-30
 
AAA

 106747323.jpg

日前,中評智庫基金會、中國評論通訊社與(香港)大灣區教育融合發展智庫邀請專家學者,在中評社香港總部舉辦主題為「香港人才問題的特點與對策建議」的思想者論壇,討論分析香港進入愛國者治港及由治及興新時代的人才問題,包括香港進入新時代所需要的人才類型、香港人才引進政策的調整方向、大灣區高校協同培養人才具體路徑、國際人才競爭形勢與香港的獨特優勢等。

論壇由(香港)大灣區教育融合發展智庫主席陳錦雲主持,與會者包括中評智庫基金會執行長羅祥喜,香港理工大學協理副校長、教授王鑽開,香港科技大學創業中心主管、大灣區紅鳥企業家聯盟創會會長蕭觀明,香港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香港優才專才協會理事長徐莉以及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系博士生彭詩琪。

與會者普遍認為,香港從「由亂入治」進入「由治及興」新時代,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人才問題也更顯突出。目前,香港政府推出了多項全新和優化人才入境的措施,已初顯成效,但還有很大的改善和優化空間;如何更好地吸引人才、保護人才、留住人才、使用人才,還需要各方深入探討,更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各種配套政策的支持。

香港理工大學協理副校長、教授王鑽開以科研人才視角分析香港近年吸引力增強的原因,認為要做好硬件、軟件、固件支持,釋放科研人才潛力。結合個人經歷為香港如何讓在港人才能夠「不焦慮不徘徊」提出寶貴建議。王鑽開認為,如今越來越多留學生、科研人員選擇來港發展有兩大原因:一是香港科研實力不斷上升、科研經費逐年增加;二是硬件、軟件和固件日益發揮協同作用,「固件」是一種把軟件固化在硬件之中的器件,為激發人才潛力創造出良好機制和生態系統發揮「膠粘劑」作用。香港應當利用好中央政府給予國際創科中心定位下的政策優勢,進一步講好香港科研故事和香港創業故事,構建良好的創科生態體系,為產學研的有效結合和融合發展提供支持,為高層次人才來港留港提供信心。

王鑽開指出,香港不缺人才,關鍵在於要讓更多人有更長的科研生命週期。他認為,要從體制上建立長期回報的科學氛圍,鼓勵長期科研、包容性強的環境和文化;要支持科研人員自由探索,支持冷板櫈,鼓勵長期探索;要建立不忘初心的學術評價體系,讓香港科研更好地為國家的科研事業發揮貢獻。

香港科技大學創業中心主管、大灣區紅鳥企業家聯盟創會會長蕭觀明從香港的定位入手,為大灣區的高校合作和人才協同培養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依照《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對香港的定位,粵港澳大灣區具有國際化、高增值化、創新化以及樞紐化或中心化四大特色,因此需要從專業化、數據化、一體化、跨文化四方面培養年輕人,以適應時代所需。

蕭觀明認為,大灣區現擁有170多所高校,推動粵港澳高校協同發展,有利於發揮教育資源優勢,促進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對我國教育擴大對外開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和價值。但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內高校發展合力尚未形成,可以通過復合聯動式合作,建立聯結中外的「一帶一路」新支點。同時,香港政府亟需思考如何把人才盡可能留在香港,做好就業服務。

香港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表示,從目前香港的發展情況來看,大概需要以下三方面人才:一是需要基礎科研人才和優勢領域的專業人才。首先,基礎科研人才能夠保持香港高等教育優勢。其次,香港的優勢領域以及具有發展潛力領域存在大量人才缺口,如生物科技、航天科技、超級計算中心等重點領域,其中超級計算中心對香港的數碼基建及設施的建設,推動香港經濟數碼化、建設智慧城市等極其重要。同時,材料科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環保及新能源、綠色金融領域急需人才。另外,近年來香港運動員在國際性比賽中都拿到了不少佳績,香港也需要吸引一些世界級的體育教練及運動員來港發展,推動香港體育事業產業化。

二是需要在「愛國者治港」原則下瞭解內地、懂得香港的政治人才。張民炳認為,今年年底將要舉行改革後的新區議會選舉,香港還需要5、600名政治人才從事地區服務。疫情期間,香港人力市場出現了「大洗牌」的情況,很多人換了工作,加上人口流失及高齡化,導致人才問題更加嚴峻,人才市場供求失衡,各行各業都人手不夠,急待補充。如今疫情已經過去,香港逐漸恢復常態化,現下人力嚴重短缺,不單是高端人才匱乏,高、中、低端全方面都有類似情況。如果香港只要高端人才,而沒有中、低人才的支援,那麼就會出現人才失衡、人力成本加價到產出的商品的情況。

三是需要熟悉海內外市場的人才,從而確保香港的國際地位,加強香港在世界上「超級中介」的作用。張民炳表示,去年他出席某中學的畢業典禮,該中學是超過100年歷史的香港傳統名校,校長在致辭中提到,香港若要重建,特區政府需要在本地學校培養自己的人才,而這些人才還需要達到世界級水準。特區政府不能靠一些目光短淺、只顧眼前利益的人才,他們缺乏背靠祖國、心繫香港的情懷,沒有貢獻精神。我認為這番話是香港未來發展的基石。

香港優才專才協會理事長徐莉表示,各領域中的頂尖人才,香港都是需要的,無論是經濟金融、科技創新,亦或是藝術創意、醫療教育等各個領域,最頂尖的人才香港依然需要。疫情連續4年以來,香港流失的中小學生已經超過25萬,在今年暑假前,香港的公立中小學有9萬個學位空缺,流失的中小學生很多。當然這是一個人口流失的現象,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凡事都有利弊,這也是個騰籠換鳥的良好機會。香港一方面向海外去招募各類人才來填空缺,一方面把內地的人才視窗放開,高才通施行得很好,優才沒有數額限制了,但還有一些工作可以做得更深入細緻。

徐莉談到,自己在辦學過程中發現香港的基礎教育領域缺老師,缺優秀的老師,請海外老師來港任教,入境處沒有設置學科門檻,但是請內地老師,入境處有一個致命的局限,入境處只給內地中文老師發工作簽證,非中文學科的內地老師是拿不到入境處和教育局的任教許可,這個瓶頸要突破。海外人才是可以請,但是海外的資源有限。而內地現在很多優秀的年輕人去海外留學回來,已經具備了很好的中英雙語能力,學科基礎也很扎實,如果這些人才能夠充實到香港基礎教育領域,充實到國際學校里,應該是一個香港教育格局的改變。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系博士生彭詩琪表示,從學生角度出發,香港具有得天獨厚的巨大吸引力,以及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天然優勢。香港優越的地理位置,自由的社會環境,多元的文化交流,以及職場上工作和生活的平衡,這些對於青年學生來說都非常重要。香港擁有世界一流的教育及科研機構,這既是吸引同學們來到香港的原因,也是給予同學們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平台——從香港出發,立足大灣區,放眼全世界,積極加入到國家復興以及全球戰略發展的宏大格局之中。

關於如何推動更多在港學生成為留港人才,彭詩琪認為,一是簡化簽證程式,如繼續優化入境和永久居留政策;二是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待遇,如考慮提供住房津貼、教育津貼等額外的福利,解決留港人才們的「後顧之憂」;三是加強與內地的合作,如縱深拓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四,建立人才培養計劃。同時香港教育應該與大灣區一起培育人才,包括加強學術交流和合作研究,提供跨境實習、實踐和創業機會,共建創新中心和實驗室並且產學研合作,促進知識交換。在港的青年學生組織和社團亦可以發揮補充性、引領性和互補性作用,通過一系列喜聞樂見、切實滿足留港需求的青年活動,讓更多在港學生願意留港,共同發展香港。

中評智庫基金會執行長羅祥喜表示,今天香港的人才問題,是香港政治轉型和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問題,是已經「由亂入治」、進入「由治及興」的新時代的發展問題。因為香港曾經「亂」,也因為已得到「治」,更因為現在要「興」、要發展,香港的人才斷層問題特別突出,人才需求特別迫切。

羅祥喜說,香港回歸二十多年來,本屆特區政府是最重視人才引進的政府,「搶人才」成為特區政府的施政重點之一,為此逐步推出了多項全新和優化人才入境的措施,成效已初步體現,但還有很大的改善和優化空間;如何更好地吸引人才、保護人才、留住人才、使用人才,還需要各方深入探討,更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各種配套政策的支持。

論壇主持人、(香港)大灣區教育融合發展智庫主席陳錦雲總結時表示,本屆香港特區政府自上任以來,一直喊著「搶人才」的口號。多位官員經常在媒體透露申請各類人才計劃的數據,並欣然表示已經吸引不少人才申請來港,已經達到上任時設下的人數目標。王鑽開教授以「孔雀東南飛,五裡一徘徊」的故事為切入點,為香港如何讓在港人才能夠「不焦慮不徘徊」提出寶貴的建議。蕭觀明博士從香港的定位入手,為大灣區的高校合作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張民炳主席是長期政策觀察者,經常在報章撰文,對香港各項政策包括人才政策十分熟悉,他同意應該讓更多內地人才充實香港人才庫,有利於香港「由治及興」的發展進程。來港專才徐莉女士在香港從事國際教育,對於香港的基礎教育老師不足的問題,認為應該想辦法輸入內地教師和對內地開放中小學學額。香港大學博士生彭詩琪認為,在港非本地留學生所面對的不少困境,特別是博士生就業出路選擇不多,應該加強在港留學生招聘信息針對性投送、科研博士怎麼留港發展等給出了許多建議。中評智庫執行長羅祥喜則就香港特區政府的人才政策的現狀與特點,以及未來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取向,發表了看法。

論壇整理稿全文將在《中國評論》月刊和中國評論新聞網刊發。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中評社》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