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玲:「量子糾纏」顯示 人會以某種方式永生
前沿科學家現在不斷告訴我們,世上沒有迷信,只有「量子糾纏」的顛覆認知:諾貝爾獎得主用量子理論證明靈魂不滅,人死後變成量子形態,回到宇宙繼續存在;中科院院士施一公認為,既然量子能糾纏,那第六感和特異功能就可以存在,靈魂和鬼也可以存在。
如果人的意識不會隨生命消失而消失的話,那麼曾被認為的所有迷信都要得到修正,不但靈魂不滅鬼存在,跳大神也有合理性,佛界輪迴更是頗有洞悉……量子糾纏讓人類回歸到最原始的認知和信仰。
民間有個嶗山道士穿牆而過的故事,以前認為這不過是個騙術。然而,現在量子力學指出,「穿牆術」真有,叫「量子隧穿」。過去那些所有匪夷所思的概念,現如今似乎都在一步步得到科學的驗證。
昨晚看了一個有關於此的小視頻,今天便想就此寫一篇文章。
說到「量子糾纏」,首先要提到量子力學,它是什麼時候創立的呢?二十世紀初。
1900年時,世間萬物都被牛頓的「萬有引力」所征服,從銀河系的星空到人世間的塵埃,似乎都在有條不紊地運行着,人類自信地掌控着力、熱、光、電、磁等所有自然規律, 經典物理不可一世。
這一年,鑽研「黑體輻射」多年的42歲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搞出了著名的黑體方程和神奇的「普朗克常數」。
「普朗克常數」在有關宇宙理論的排名中,僅次於牛頓的「萬有引力常數G」和愛因斯坦「相對論中的光速C」。普朗克最重要的貢獻是,「能量在發射和吸收時,不是連續的,而是一份一份的」 ,顛覆了伽利略和牛頓以來自然現象是連續不斷的論斷。
從此,不連續不確定的世界觀誕生。當年12月,普朗克發表了他的理論成果,「量子力學」正式誕生。
1913年,28歲的丹麥青年科學家玻爾指出:一沙一世界是真的,把一粒沙子放大到10的30次方倍,可看到一個銀河系。一個原子就包含了整個宇宙,是宇宙的「全息胚」。
由此,普朗克、愛因斯坦、玻爾,組成了量子界的早期「三巨頭」。
其後,玻爾與愛因斯坦之間發生了著名的大論戰。
1927年,第五屆索爾維會議在布魯塞爾召開。這次會議可謂人類智商最高者的聚會,愛因斯坦、居里夫人、普朗克、玻爾、薛定諤、海森堡都來了,29人中有17人獲得了諾貝爾獎。
會議期間,愛因斯坦與玻爾的大辯論,讓與會者分成了三派: 一是哥本哈根派,由玻爾領銜,支持者有波恩、海森堡、泡利等; 二是愛因斯坦派,支持者有德布羅意、薛定諤等; 三是實驗派。
愛因斯坦與玻爾的交鋒,先後展開了三次,延續了近30年,直到兩人先後去世。
第一回合:愛因斯坦攻擊量子世界的本質---「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玻爾反駁愛因斯坦用宏觀世界中的彈簧去攻擊微觀量子世界中的電子,混淆了兩個世界不同的運行規律,愛因斯坦先輸一回。
第二回合:愛因斯坦設計了一個「光盒實驗」,論證可同時測定光子的速度和質量,「不確定性原理」還是錯了。玻爾回擊,測量需要彈簧伸縮,根據廣義相對論,彈簧一上一下意味着不確定,也就是質量不確定、時間不確定。這說明「不確定性原理」還是對的。
第三回合:1935年愛因斯坦等三人提出了「EPR佯謬」。 EPR論文採用可觀察量動量與位置來表述EPR佯謬,玻姆採用的可觀察量是自旋,另外可以使用的可觀察量有很多種。做實驗體現EPR案例時常會使用光子偏振。
1935年,愛因斯坦和波多爾斯基以及羅森一起寫出了著名的EPR佯謬之後,薛定諤提出了「量子糾纏」。
其意思是,兩個糾纏的量子不管相距多遠,彼此都不是獨立事件。對一個量子進行測量時,另一個相距很遠的量子居然也可被人知道它的狀態,被關聯測量出。
愛因斯坦1949年發表論文,對「佯謬」重新加以表述:量子態對於單獨系統給出完備與詳盡的描述。兩個空間相隔的物體各自有各自獨立的物理實在,即定域實在論。
在這兩項論述之中,只能選擇贊同一項或都不贊同。愛因斯坦選擇了第一項,玻爾則選擇了第二項。
雖然最後愛因斯坦和玻爾沒爭出個子丑寅卯來,但「量子糾纏」的種子卻栽種了下來。
有一個比喻:假設你站在原子核上把電子當月亮,你眼中的月亮將同時出現在所有位置,而且月亮以各種速度在同時運動。在微觀世界成了一團雲霧的月亮,被稱為「量子疊加態」。所謂「疊加態」,就好比聽交響樂時在一組聲波中可同時聽到幾種不同的樂器聲。
在1927年的大辯論開始前,薛定諤的貓先引起轟動。薛定諤是奧地利人,既研究物理,又開創了現代生物化學。他在1925至1926年的一段長達5個月的婚外情中,創立了「薛定諤波動方程」。這個方程在量子力學中的地位,相當於牛頓定律在經典力學中的地位,人稱「情慾大爆發」。
一天,薛定諤在家「擼貓」時突發奇想: 假設把一隻貓和一個量子裝置關在盒子里,裝置里有個放射性原子和一個毒藥瓶。如果原子衰變,就會把毒藥瓶打破,把貓毒死;如果不衰變,毒藥瓶不會破,貓就繼續喵喵叫。
由於原子處於衰變和沒有衰變的疊加態,貓也處於死貓和活貓的疊加態。這種「既死、又活」的模稜兩可狀態怎麼可能?薛定諤原本是用貓來反對玻爾一派的,即把微觀世界的量子效應放大到宏觀世界,讓矛盾自現,因為宏觀中的貓怎麼可能「既死、又活」?愛因斯坦看到這個實驗後非常高興,寫信給薛定諤說:「貓……以最優雅的方式駁斥了哥本哈根解釋。」所以,愛因斯坦與玻爾大辯論時,薛定諤站在愛因斯坦一邊。
然而,幾十年後的科學實驗證明,量子世界中,薛定諤認為不可能的「薛定諤的貓」,其狀態是存在的,這個結果讓愛因斯坦和薛定諤難免有點「死不瞑目」吧。
有科學家指出:貓到底是死是活?打開盒子才知道,但打開盒子的一剎那,「既死、又活」的狀態就消失了,變成了或者死、或者活的結果,這個過程叫「波函數坍縮」。
「波函數坍縮」是指某些量子力學體系與外界發生某些作用後波函數發生突變,可用來解釋為何在單次測量中被測定的物理量的值是確定的,而多次測量中每次測量值可能都不同。
這暗合了中國先哲王陽明說過的:「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貓活着還是死了?這是個問題; 死後在這裡還是那裡?也是個問題。 為此,跟薛定諤同級別的量子學家海森堡給自己寫下了如此墓志銘:「我長眠於此,但我已在別處。」
於是,薛定諤的貓現在成了網友的「萬能挭」,它與芝諾的龜、巴甫洛夫的狗、莎士比亞的猴、洛倫茲的蝴蝶、拉普拉斯的獸、麥克斯韋的妖,並稱「科學界七大神獸」。
中國古代哲學家,一直強調天地人的共通。儘管過去一直找不出科學根據,但古人的這種認知,現在看來卻是具有科學性的。
包括中醫所說的穴位,西方用科學手段檢測,也是怎麼都無法準確測出來。
冥冥之中,宇宙萬物互相影響,背後那個超越時間和空間感知的東西,就叫「波函數」,這頗有些像中國古人所說的「心靈感應」。
從水的形成到光合作用再到生命誕生,如果對無數的自然現象刨根問底下去的話,就一定會刨到量子力學上。
哲學有個終極問題:「我是誰?我從哪兒來?我到哪兒去?」這些問題離不開量子力學。包括宇宙的起源是什麼,同樣離不開量子力學。 霍金曾說,宇宙開始之前,處於一個「量子疊加態」。
COBE衛星觀測到的「上帝臉上的皺紋」,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分布圖,此發現獲得了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證明宇宙大爆炸理論成立,量子力學可以「無」中生有。
畢業於清華、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的中科院院士施一公說,世界有三個層面的物質:
第一個物質是宏觀的,就是我們可以感知到的,直覺可以看到的東西,比如人、房子、天安門、故宮都是物質。
第二個層面是微觀的,眼睛看不到的東西但藉助儀器可感知到、測量到,從直覺上認為它存在,比如原子、分子、蛋白,以及一百億光年以外的星球。
第三個層面是超微觀的,這一類我們只能理論推測,用實驗驗證,但從來不知道它是什麼,包括量子和光子。儘管知道粒子可以有自旋和能級、能量,但我們真的很難通過直覺理解,這就是超微觀世界。
施一公強調,這個世界是超微觀世界決定微觀世界,微觀世界決定宏觀世界。他毫不懷疑薛定諤方程,但不知道怎麼解這個方程,也不知道思維是怎樣產生的。
施一公表示,不管你怎麼做研究,都無法解釋人的意識,這超越了我們能說出和能感知的層面。他認為要解釋意識,一定得超出前兩個層次,到量子力學層面去考察。
施一公也疑惑,「量子糾纏」可謂無處不在,包括存在於我們的人體和意識里。但量子糾纏怎樣影響我們的生命卻不知道,因為這不是可用直覺去感受的。已經證明了人有「第六感」,只是人類無法感受到。
施一公坦言,科學發展到今天,我們已知的物質的質量在宇宙中只佔4%,其餘96%的物質的存在形式人類根本不知道,所以叫它暗物質和暗能量,人類現在完全在「盲人摸象」。
現有的物理學理論,都以光速不可超越為基礎,而據測定量子糾纏的傳導速度至少四倍於光速。
隨着量子衛星上天,當代科技最前沿的發現,竟然是顛覆人類世界觀和宇宙觀的暗物質。目前為止,還沒有真正測到暗物質,只是發現光線在經過某處時發生偏轉,而該區域沒有我們能看到的物質,也沒有黑洞。
科學家觀測發現,宇宙不僅在不斷膨脹,而且在加速膨脹。勻速膨脹還可理解,加速膨脹則需要新能量加入。這新能量是什麼?因為科學家也搞不清,所以叫暗能量。
當下,「平行宇宙」理論大行其道,已獲數學證明:打開盒子的一剎那,宇宙分裂了,成了兩個不同的宇宙。一個宇宙中的你,看見了活貓;另一個宇宙中的你,看見了死貓,而看見活貓和死貓的兩種可能五五開。也許無數個你,活在無數個平行世界裡,經歷着不一樣的人生。
網上現在有個熱詞,「遇事不決,量子力學」。如今,從半導體到核聚變,從光合作用到DNA修復,都仰賴於量子力學。
搞明白了這個理論,你還怕死嗎?人的意識不會隨着肉體的消失而消失,就說明人是永生的,只是活在另一個「平行宇宙」,地球人看不見而已。
佛教講的生死輪迴,應該真實存在。人死亡後,靈魂會輪迴投胎為另一個人,像車輪一樣轉動循環不已。所以大家要多行善事,以免來生下地獄,輪迴成畜生或餓鬼。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靈子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