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凌:華夏教育 走進貴州
前立法會會長、現「香港華夏教育機構」會長曾鈺成,副會長招祥麒帶領一批教育界同仁到貴州交流考察。團員以中小學教師為主,交流歸來,大家各有心得,一路的所見所聞,增添了他們在工作中的新視點,也必將成為教師們教學的參考。
這次到貴州不僅僅是教學交流,也見證部分高科技領域。落戶貴州的國家大數据中心,以及被稱為「天眼」的500米射電望遠鏡,是國家兩個重中之重的科技項目。像「天眼」這樣的巨型工程,除了要錢要技術,也需要特殊開闊的地理位置,在香港根本沒法做。STEM教育(科創教育),是香港不少中小學的教學特色。而天文學知識,又讓很多香港青少年求知若渴,他們不是個個都有機會去看「天眼」。華夏教育機構組織教育同仁去現場體驗,回來後一定會講給學生們聽,學生們也一定饒有興趣,會留下印象。這真是一種極好的教學手段。
也到遵義,了解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期間打游擊戰、麻雀戰、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戰術;還到茅台鎮,了解製酒業的發展、茅台酒的成功之路、以及中國製酒業發明酵母對世界微生物科學的貢獻。茅台酒是中國企業中的大咖、交稅大戶、扶貧大佬。
交流之餘也去看看黃果樹瀑布和瀑布後面的水簾洞,在那裡暢想中國古典小說《西遊記》裡的細節,回來後給學生們講一講吳承恩——中國的安徒生和他創作的故事,也是一件有趣的事。
最主要的當然還是教學交流。在內地,貴州屬於欠發達地區,教學資源不算豐富,香港人在那裡有過不少的貢獻,資助過不少學校和個體學生。雖然不是發展的前沿地區,但是我們發現,那裡的教育並不落後,已經取得不少可喜的成績,很多方面甚至可以彌補香港學生所缺。例如對自然界多元現象的認識,山川、河流、礦藏、氣候、植物學、動物學;對少數民族的了解,苗族的敬酒風俗,侗族的生活習慣,服飾怎麼樣,禮遇往來與我們有什麼不同等等,都是香港學生在成長階段不易獲得的。
公立學校觀山湖區外國語實驗小學,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和藝術修養。他們的合唱團已經具有一定的水准,演唱的「期待的遠方」是三聲部,和聲很協調,這出乎我的意料。小演員們笑咪咪的,非常親切,歌聲輕柔而溫暖。合唱團的溫老師畢業於音樂學院,她告訴我,合唱講究合諧,能培養學生的團体合作精神;還說貴州有童聲合唱協會,不時帶孩子們出去參加比賽並且拿獎,他們將參加今年貴陽市的新年音樂會。
在作品展覽區,看見學生們的篆刻和繪畫作品,有的已具專業水準。一個叫李懌宁的女孩教我刻印章,給我講什麼叫陰刻、陽刻、沖刀、切刀。照著她的示范,我選用最簡單的陰刻法下刀,但是笨笨的,不果。她鼓勵道:「沒關係,我剛開始也是這樣。您用刀尖,力度再大一點。」小小年紀,就懂得怎樣鼓勵人。
在廢物利用展覽區,學生們用包裝紙製作的藝術品《吊腳樓》、《水上糧倉》、《神秘古堡》、《布依族建築》等,不僅彰顯環保理念,也讓參觀者明白,布依族的房子是干欄式的石板房,苗族的吊腳樓是一樓一底的木結構。
內地和香港的學校,各有什麼优勢呢?就辦學空間而言,他們的校舍大氣,五六層樓已算高。就算位於鬧市區的學校,也有大大的餐廳和大大的操場。操場具規模,足夠全校師生拉開距離做操。我們去的那所小學,操埸邊還搞了一溜稻田,旁邊擺一架農用鼓風車,可以種水稻,可以用自産的糯米制作糍粑。在寬敞的環境裡,學生更容易接近大自然,更容易在无形中獲得社會知識。這些硬件設施,香港的學校望塵莫及。
當然也看到他們的一些問題:拓展學生國際視野的空間還大;外國語學校只是一個叫法,沒有體現外語特色。據悉,學校雖然三點過就放學,但是家長們卷,孩子們晚上和週末還得補課。在中學部的墻上,有「內卷怎么辦?努力讀書破万卷」的標語。投入超大的精力在書本學習上,不知道學生的精神壓力有多大。
香港學校的優勢體現在與國際接軌,師生像朋友。與內地同學相比,香港同學的學業壓力相對小得多。在參與社會活動和做義工方面,他們也更加踴躍,有更強的社會意識,更願意與人合作,更願意服務社會。劣勢在於,香港學校沒有更多的辦學空間,沒有條件讓學生獲得更多的學科實踐和社會實踐,較少獲得直接認識大自然的機會。
我喜歡內地學校大氣的辦學空間,也欣賞香港與國際接軌的教學理念。真希望孩子們是這樣的:陽光,活潑,向上,樂於助人,充滿正能量。2016年以來,香港與貴州建立了30多對姊妹學校,他們互相交流,共同進步。取長補短,是兩邊同仁努力的方向。
內地的變化很大,文明正在更多的細節上體現出來。高速路上的休息區里提供免費的開水和衛生間,衛生間的洗手水甚至是熱水。這些細節,很多國家和地區包括香港,都還很難做到。
教育、歷史、酒文化、民族特色、大數據、天文學,以及進步中的貴州和貴州人,一路所見,將對大家的工作產生影響。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