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凌:「仙樂飄飄」飄香港

2024-05-13
 
AAA

051311.jpg

百老匯國際集團與中國對外文化集團有限公司合作,為紀念音樂劇「仙樂飄飄處處聞」踏入65週年,巡回演出此劇,目前已經進駐香港站。「仙樂飄飄處處聞」,內地叫「音樂之聲」,一個意譯,一個直譯,都很好。演出一拉開序幕就贏得極好的反響,加演二十四場,掀起一股久違了的文化交流浪潮。

文化藝術交流,是香港對外聯絡的一大窗口,但是新冠疫情三年被耽擱了,活動太少,中途一度全面擱淺,香港與世界的交流大受影響。明白人都看得出來,倒退的對外文化文藝交流,已經影響到香港在國際上的綜合排名。這次「仙樂飄飄處處聞」來港演出,跨越兩個月,需求量如此大,產生的效應有如劇中的「哆來咪」,是對外交流的「the very beginning」,是很好的「start」。

幕啟以修道院為背景,觀眾既熟悉又陌生。修女馬莉亞在曠野放聲歌唱,這個開朗、淘气、活潑、可愛,喜歡爬樹的家庭女教師,帶著音樂走進一個喪偶的、有七個孩子的上校家。她把愛和仁慈、希望、生存、快樂帶給這個家庭。最後在修女們的幇助下,帶著孩子們逃出敵人的追捕,利用阿爾卑斯山那座天然屏障作掩護,進入中立國瑞士,獲得自由。

051312.jpg

這部英語版的原創音樂劇,當年它一面世就廣受世界觀眾喜愛,成為經典作品。內容宣揚上帝的大愛、仁慈、包容,情節讓觀眾著迷,歌曲被唱得朗朗上口,風格活潑、輕鬆、快樂。謝幕時,上校先生用粵語請全場觀眾和他們一家人同唱「雪絨花」。走出劇院到了街上,一些觀眾嘴上的「哆來咪」還停不下來,心情極好。

這種現象久違了!香港中西合璧,香港人的文化生活充滿豐富的國際因子。他們有一定的英語基礎和藝術修養,需要更多精神上的互動。就賣票情況來看,之前的每一場幾乎都滿座;後面的票,稍微實惠一點的、好一點的,也賣得很快。需求量太大了!

活動無疑帶動疫情後的香港恢復元氣,讓商業、旅遊、酒店、交通等行業受益。香港是一個國際浪漫之都,長期以來,全世界的著名歌手、演員、劇團、舞團、畫家、收藏家等,幾乎都要來這裡湊熱鬧,帶上自己的經典作品,來演出或者辦展覽,提高知名度,為自己和團隊掙錢,也成全香港的發展。

觀眾包括本地市民,也包括大灣區的、以及更北邊、更西邊的觀眾。疫情之前,香港常有國際國內的優秀個人和團體來演出,但是如此經典、持續時間如此之久的劇目,還不多。

也有些觀眾來自深圳,有的是全家出動來看演出。時間足夠長,加上廣告早早地打出去,連東南亞國家的人也來得及走一趟,他們完全可以規劃一次附帶看演出的香港自由行,當然也可以是組團。

這種活動不僅搞活經濟,還提升本地人的素養,加快社會文明的進程。那些遠道而來的觀眾,比起只買零食、打醬油醋、吃一兩頓的過客,他們有更好的素養,屬於中產或者以上,受過一定的藝術熏陶,更用得起錢,會在這裡過夜,會產生更多的費用。他們的到來,能綜合提升訪港客人的文化層次、經濟層次、消費層次,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本地的精神面貌,提升香港國際大都會的品味。演出在西九龍文化區戲曲中心的大劇院進行,這裡啟用才幾年,花了不少的錢。多用這些場地,把錢賺回來,爭取盈利。

政府每年投放大量的開支推動國際文化傳播。之前不錯的例子還有2022年巴塞爾藝術展的香港展會,那次展出了28個國家和地區頂尖藝廊的藝術品,推出了豐富的公眾活動,包括在M+博物館的幕牆上展出鮑藹倫創作的流動影像作品《光之凝》。

這次之所以反響好,還因為音樂劇在香港有根基。香港不少中小學都有自己創作排練的音樂劇,是學校的特色,是學校招生、募資、公關、聯絡校友的無形資產。我小女儿從前就讀的馬頭涌官立小學(紅磡灣),為校慶演出的音樂劇,廣受各界嘉賓歡迎。

「仙樂飄飄處處聞」的指導思想是基督教。舞台上,不時看見大人和孩子禱告,不時有經文的段落出現,音樂和信仰伴隨著那七個孩子健康成長。宗教信仰,在香港社會普遍存在,是市民生活的一部分,台上台下產生共鳴。看見這些,便覺得這裡沒有變,香港依然是香港。

一直以來,國際網絡和中西薈萃是香港的優勢,要維持和深入這些優勢,就要加快與海外以及各國駐港領事館的合作,舉辦更多有品位的文化節、文化論壇、文化活動。要培育新人才,讓文化藝術長遠發展,打造香港成為國際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使之更具國際競爭力。

要做的事情還很多,做起來也很艱難,但是還得做。因為香港需要瞭解世界,世界也需要瞭解香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