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展豪:中美貿易角力 成美通脹壓力
中美貿易政策不獨對兩國有影響,全球經濟也同樣受到影響。而香港與中國關係密切,港元亦與美元掛鉤,所以不少港人也會經常關注中美的狀況與相關政策。在5月中,美國白宮宣布對從中國進口的180億美元的產品加徵關稅,其中電動車的關稅將從25%升至100%。新一輪對中國加徴的關稅對兩國有或多或少的影響。
驟眼看來,加徵關稅會對中國造成打擊,但筆者認為對中國的影響其實有限。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在5月的發布會上,表示4月份貨物進出口總額36,389億元,按年增長8.0%。其中,出口20,762億元,增長5.1%。而今年1至4月,出口78,113億元,增長4.9%。從以上數字可見,中國仍有出口增長,那是因為中國產品可以出口到美國以外的很多不同的地方。
當美國減少從中國進口,便會向盟國和其他地方進口,這些地方對本來出口地的供應自然會減少,她們便很可能轉而進口中國產品。而新加徵有關電動車的關稅更幾乎無直接影響。因為此前的關稅已令大部分電動車被拒於美國市場,中國產的電動車目前只有一個製造商有出口至美國,且非直接進口而是通過收購後的瑞典汽車公司成立的「極星」(Polestar)品牌。
中國產品可出口到其他國家,亦可以迂迴的方式出口至美國。而美國在減少進口中國產品後,卻令美國國內物價上漲,就以同樣在加徵關稅名單中的電池板為例,在中國生產一塊電池板的成本較美國低60%。雖然,美國4月消費物價指數升幅創新低,目前通脹情況有所放緩,但若繼續加徵關稅,長遠而言還是會令通脹加劇。中國的製造業是經過多年發展才得以維持相宜價格亦能保持質量,就算有幾個分散的新興製造國家也難取代。
美國目前通脹明顯回落,今年減息的機會很大。減息對有大量外債的美國亦是相當有利,且可以帶動市場的活躍氣氛。因此,筆者一直對減息抱有樂觀的態度,若真的減息,香港的投資市場和樓市當然也會受惠。但通脹加劇的隱憂未除,美國對華的策略及中國的回應仍要密切留意。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