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八駿:從匯豐裁員看香港轉型的關鍵
匯豐銀行在3月下旬宣布裁減香港IT部門120名員工。(大公報資料圖片)
多家媒體報道,匯豐銀行在3月27日裁減了其香港信息科技(IT)部門的120名員工,遍及後勤支援和程序設計。近年為了節省開支,匯豐銀行已把一系列後勤支援服務改為「外判」,大部分轉往內地。不久前,我入住廣東省佛山市保利洲際酒店,對面便是匯豐的整幢大樓,據當地朋友介紹,匯豐的後勤支援集中在那裡。與此同時,匯豐在中國內地、尤其廣東省珠三角,積極拓展零售和理財業務。根據匯豐控股年報,近年香港員工維持2.8萬至3萬人,內地員工由2010年約1.6萬人增至2016年約2.4萬人,6年間增幅達五成。
上述關於匯豐的新聞,使我聯想3月17日《南華日報》刊登澳洲航空(Australia’s national airline)行政總裁Alan Joyce接受該報專訪,標題是“Hong Kong in danger of losing its status as aviation hub”。Alan Joyce稱,”Middle East airports and explosive growth in flights from mainland China to global destinations threatened to undermine dominant Asian airports”。以香港機場為基地的國泰航空,2016年虧損5.75億港元,反映”increased direct flights from the mainland were hurting Hong Kong’s flagship carrier”。
市場經濟規律決定企業行為,也決定一個國家或城市的產業結構。關鍵在於,有關國家或城市的政府和社會各界如何應對。
奉信「積極不干預」 香港失黃金20年
就香港而言,市場經濟規律導致匯豐及其他企業把它們的一部分經營活動從香港轉往內地;導致香港的港口,與廣東省珠三角兩個大港——深圳港和廣州港——的業務,此消彼長;導致香港機場的國際樞紐地位面對來自廣州、上海、北京等內地主要機場愈益強大的競爭,這一切,是特區政府和香港社會各界無力改變的。但是,特區政府和香港社會各界可以也必須同樣順應市場經濟規律,積極拓展符合香港需要和能力的新產業。
但是在頗大程度上,由於香港某些人誤解「九七」前後平穩過渡、保持香港原有資本主義制度50年不變,以為「制度不變」包括「九七」前港英政府的經濟哲學即所謂「積極不干預主義」。他們掌管特區財經事務而拒絕對香港本地拓展高科技產業給予必要的政策扶持,還自以為是在堅持自由市場規則。
政治矛盾窒礙本地發展
另一方面,香港本地政治矛盾激化,反對派竭力阻撓特區政府管治和施政,也是妨礙香港順應市場經濟規律拓展新產業的重要原因。現屆政府化了九牛二虎之力,費時長達近3年才克服反對派立法會議員「拉布」而成立創新及科技局,便是明證。
近幾年,香港社會滋長「本土主義」以及怨懟內地的情緒,在一定程度上,與香港本地產業結構「空心化」、經濟增長緩慢有關聯。眼看大企業把本地業務向內地轉移、減少本地員工而增聘內地員工,眼看香港港口的國際地位相繼被上海港和深圳港超越,眼看香港機場國際地位開始步香港港口後塵,「本土主義」思潮和怨懟內地情緒蔓延,折射相當一部分香港居民的逆反心理。
各界必須把握轉型關鍵
香港在順應市場經濟規律、拓展新產業上蹉跎近20年。新一屆政府不可能在短時間裡產生「魔術」般效果。香港本地產業結構完善和升級必須只爭朝夕,引導社會各界認清香港經濟轉型的癥結、把握香港經濟轉型的關鍵更刻不容緩。
必須明白,香港經濟所失去的、正在失去的以及能夠做到的,均服膺市場經濟規律。面對已失去和正在失去的,不要悲天憫人,不要試圖強行阻攔。某些對於香港經濟發展應當承擔責任的人們,存在著一種錯誤觀念,即:要求中央協調香港與廣東省珠三角港口和機場的業務分配,確保香港港口和香港機場的國際地位。譬如,在特區第三屆政府中,有人曾要求中央確定廣州港以內河航運為主而讓香港港主營國際航運。但是,經營香港港的港資企業積極拓展深圳港的國際航運業務,吸引廣東省珠三角越來越多貨物改由深圳港運輸,這是取決於市場經濟規律的舉措,豈是有關官員主觀願望所能左右。
必須堅信,香港具備拓展高科技產業的條件和能力。鑒於香港已浪費近20年寶貴光陰,而深圳已成為中國乃至亞洲的矽谷,香港拓展高科技產業必須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相結合,不能夠「閉門造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