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八駿:香港經濟發展須三步同行
香港特別行政區即將選舉產生第五屆行政長官,未來5年香港經濟如何發展是下屆政府的主要議題。
香港經濟發展包括兩大相互關聯的層面:一是加快向知識經濟轉型,一是增強應對周期性經濟波動的能力。
向知識經濟轉型應當在“九七”前夕就啟動。但是,由於港英政府在管治最後階段無心為特區“栽樹”,而特區前三屆政府負責財經事務的主要官員信守已過時的“積極不干預主義”,所以,蹉跎了20多年。
香港本地缺乏相對健全的產業結構,至今過於依賴地產市場,因此,在遭受亞洲金融危機和美國金融危機打擊時,均出現周期性經濟劇烈動蕩。
總結歷史經驗,香港加快經濟轉型、增強應對周期性經濟波動的能力,需要“三步同行”——完善和提升本地產業結構,不斷拓展與內地經濟一體化,積極參與落實“一帶一路”創意。
港再不拓展知識經濟 對內地重要性變歷史
完善和提升本地產業結構,涉及兩方面:其一,拓展知識經濟新產業,降低本地生產總值和就業對於地產業的過度依賴;其二,引導和幫助中小企業以良性合併形式向大企業轉變,逐步調整目前逾98%為中小企業的企業結構。
完善和提升本地產業結構不可能閉門進行。假如閉門展開企業結構調整,那麼,必定是“大魚吃小魚”惡性併購。目前,香港傳統支柱產業除金融業外或者已衰退或者呈現衰退徵兆,主要原因是內地同類產業——如港口服務業——已相當發達和開放,不必如內地改革開放早期般繼續依賴香港。今天,香港金融業之所以“一枝獨秀”,主要原因是內地金融業尚不夠發達和開放,必須繼續依賴香港。然而,假如香港與內地經濟一體化不能繼續深化,那麼,在可預見未來,內地對香港金融市場的依賴也將變成歷史。
無論為了鞏固傳統支柱產業還是為了拓展知識經濟新產業,香港都必須不斷拓展與內地經濟一體化。國家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把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提上議程,為香港提供不可錯過的新機遇。
香港有優勢成粵港澳大灣區龍頭
從衛星地圖所拍攝的夜景照片上看,全世界有幾條燦如星河的燈光帶:紐約灣區、洛杉磯—三藩市灣區、東京灣區,以及粵港澳大灣區。但是,前3個灣區都不存在所謂“邊界”,既不存在“有形邊界”(出入境管理)也沒有“無形邊界”(意識形態隔閡);唯獨粵港澳大灣區,在港澳兩個特別行政區與廣東省珠江三角洲9個城市(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惠州、江門、肇慶)之間存在著“有形邊界”和“無形邊界”。
澳門特別行政區對於跨越“邊界”加強與廣東省融合的態度積極。香港則深受“邊界”所限。問題是,香港不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會遜色卻不會不發展,而香港自我限制,卻會被該區域其他中心城市超越。1980年深圳經濟特區成立時,深圳經濟水平大體相等於香港上世紀初;而今,深圳經濟總量已逼近香港,產業結構較香港完整,高科技產業更是把香港拋在後頭。粵港澳大灣區旨在打造中國的“硅谷”,香港必須投入以加快向知識經濟轉型。如果香港能夠超越“邊界”限制、同廣東省9個城市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建立產業之間緊密分工合作,那麼,以香港既有優勢完全可以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龍頭”,否則,將會是“孤掌難鳴”而不是“金雞獨立”。
國家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是同國家推動“一帶一路”創意相聯繫的。未來5年,香港既需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建設,也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前者要求香港超越“有形邊界”和“無形邊界”。後者要求香港在全球經濟金融政治格局空前全面深刻調整中重新定位。長期以來香港所熟悉的是西方世界。“一帶一路”沿線65國沒有一個屬於傳統西方世界。全球重心由西方向東方轉移,“一帶一路”應運而生。香港參與其中,不能扮演所謂“聯繫人”,而是要與內地城市“搭幫同行”。
未來5年“三步同行”,不僅香港經濟能上一層樓,而且“一國兩制”的宗旨將取得新成就。
文章觀點來自作者,不代表本網立場。